民族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符号与标志,透过它可以审视到该民族的美学特征和文化品格。服装本质上是一种物化了的人的意识与精神,羌族服饰正是自然环境在其审美心理上形成的物化结果。 茂县渭门服饰 羌族服饰是羌族文化的载体,上面凝聚、积淀的文化信息十分丰厚,在服装的类别、刺绣纹样、色彩构成上,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均显示出丰富的审美经验和品位。 广袍大袖的长衫是典型的羌族服饰,腰间系3米长的腰带,打绑腿,一般约长2.5米,头包头帕,头帕的长度也为3米以上,脚穿云云鞋或绣花布鞋,外套羊皮褂子,女子系精美的绣花围腰,男子腰系裹肚,配饰以银制饰品。 色彩上,长衫多以蓝色、红粉为主,展现出羌人崇尚自然的情节。在服饰和刺绣中,常通过色彩并置与搭配产生色彩美,提高了色彩明度,对比强烈、浓重华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羌族受宗教信仰的影响,尤其喜爱白色和红色。对白色的崇拜源于白石崇拜以及羊图腾崇拜,在头帕、绑腿、白色麻布长衫、释比服饰上均有体现;对红色的情感更多源自对火和太阳的崇拜,如红色腰带、绑腿,甚至“羌红”,都将人置身于团结、喜庆、祥和、欢乐的气氛之中。 羌族生活服饰 羌族生活服饰,由上至下,从头到脚,大致情况如下: 头帕:羌族男女都有包头帕的习惯,男子缠黑色或白色头帕,青壮年男子将头帕包的前高后低,显得器宇轩昂,威武神气。 妇女的头帕也多为白色和黑色,大多绣有花纹。包头帕的方式有包帕和搭帕两种。包法不同而造型不同,有的缠成盘状,如茂县永和乡一带的妇女;有的缠成高耸的 黑色大包头,如牛尾寨、镇坪、松坪沟一带的妇女;有的用两条白色长帕包成的“将军帕”,如黑虎寨的妇女;有的将白头帕在头顶交叉成十字状,称为“十字帕”,如汶川萝卜寨一带的妇女;有的包黑色绣花帕,两个帕头立于后脑勺,如上翘的耳朵状,如理县蒲溪乡的妇女;有的随季节不同头帕也有所变化,如三龙乡羌族妇女春秋季包绣花长头帕,冬季则包四方形的绣花帕。此外,羌族妇女还喜欢戴瓦帕,戴瓦帕的羌族妇女主要在茂县、赤不苏、曲谷、雅都、维城一带,瓦帕为折叠成三层的黑帕,最上一层绣有花纹,瓦帕戴于头顶再用两条发辫和发线缠绕固定,并用银花、银牌、珠串、蓝色丝线装饰在发辫上。 长衫:羌族服饰受明清时代影响较重,以长衫为主,男子长衫过膝,妇女的则袭过脚背,面料多以毛、棉、麻为主。 羌族男子的长衫多为青、白色,宽松博大,立领大襟右衽;也有地区男衫为斜襟,外翻出绣有花纹的前襟,在袖口、下摆绣有少量花边。女子服装多用红色、蓝色麻、棉制成,立领大襟右衽,前后襟、袖口及下摆除绣花外,还多用云纹贴花装饰。 外套羊皮褂子,这是羌人护身的重要服装,穿着也比较灵活,阴天毛向里,晴天毛向外。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各式背心,一般用黑色棉布制成,上面绣花或镶花边。下身一般为深色长裤。 绑腿:羌人多居住在高半山地区,绑腿既可以保暖,又可以避免荆棘划伤和蚊虫叮咬,同时还是重要的服装装饰用品,男子系上绑腿英俊威武,女子系上则英姿飒爽。 绑腿的材料通常为羊毛织成的毡子或麻布。绑腿的色彩搭配、绣花装饰及捆绑方式都很讲究。如牛尾寨羌族男子将白色毡子先绑在脚跺至小腿处,上面再裹上红绿等五彩竖条纹绣花绑腿,然后再用手工织成的花足带捆绑、固定绑腿。松坪沟的男子则先打白色毡子绑腿,其上再打绣有彩虹纹的黑色护腿,最后再用织花脚带固定。 羌族妇女一般也打白色的毡子或麻布的绑腿,上面再捆绑红白条纹的花脚带。茂县永和乡的羌族未婚姑娘则与其他地方大不相同,她们主要打红绑腿,这大概是党项羌的遗俗。老年妇女的绑腿素净,小腿打上白色绑腿,小腿上面再打上黑色绑腿,最后再用白色脚带固定。 鞋子:羌族早期曾以树皮纤维制作草鞋,后期则改制作绣花鞋。羌族鞋子中最为突出的是云云鞋,上面绣有云纹图案。 男子的云云鞋多采用素色面料制作,色彩多为黑色、蓝色。青年男子的云云鞋在黑底上补绣红色云纹,做工极为精巧。云纹装饰在脚跟处,一正一反并延续至脚面,而脚尖处则为相间排列的大云纹与小云纹,鞋尖正中有1厘米高的包羊皮鞋梁。也有的男子云云鞋只有黑白两色,用白羊皮制成,饱满粗壮的白云纹,将其缝缀于鞋尖,既加固了鞋尖牢度,又使图案更为丰满,黑白对比的色彩显出了阳刚与朝气,鞋口镶有普蓝色边,并在镶边上手绣白线,形成实线和虚线的装饰效果,使粗中呈现出精细的美。鞋底由三层布构成,上下为两层白布,中间夹一层蔚蓝色布,其色彩与鞋扣的群青色相呼应,用色非常考究。 老人的云云鞋多为白色上补绣黑色云纹,脚尖上绣有“寿”字。北部地区的羌族男子有穿靴子的习惯,黑皮靴上多镶饰云纹图案。 羌族妇女的云云鞋更为多姿多彩,在红、绿、蓝、黄布拼接的鞋面上补绣红色云纹;有的还在鞋邦中部加绣花卉等纹样,使之更富有变化;有的则用挑花或补花与绣花相结合的工艺,使其外观别具一格。近年来羌族妇女受外界时尚的影响,将云云鞋与高跟鞋相结合,传统云纹图案、精致的针法及艳丽的色彩与高跟鞋结合在一起,赋予了云云鞋新时代的气息。 围腰:围腰既是羌族妇女日常生活的实用品,又是她们展示自己智慧与才能的艺术品和装饰品。围腰多用黑色、深蓝色布缝制,有半襟围腰和满襟围腰两种。 半襟围腰呈梯形,上宽66厘米,下宽73厘米,长70厘米。妇女穿的围腰均要绣上花纹,刺绣花纹主要集中在围腰上部两个紧密相连的大兜上,兜既具有实用功能,可以放东西,也是围腰装饰的中心和重点,鲜艳的色彩、别致的纹样都体现在这两个兜上。其他部位若要刺绣,也多为素色,使之形成陪衬,主次分明,并与兜上的中心纹样形成对比或呼应。 妇女满襟围腰呈“凸”字形,一般长90厘米,胸宽20厘米,腰宽64厘米,下摆宽74厘米。腹部仍有两个相互连接的大兜,通过锁绣、挑花、补花等刺绣工艺,形成装饰图案。 羌族礼仪服饰 儿童礼仪服饰:孩子出生后三天由女婿到岳父家报喜,岳父母及亲友问去女儿家祝贺,并送孩子整套的服装等。一些地方妇女生育后,门前挂靴,靴面朝上,以示生女;靴面朝下,以示生子。 羌族童帽 童帽是小孩服饰的主要装饰品,其款式异彩纷呈,有狮子帽、狗头帽、猴头帽、猪儿帽等。帽额前方用花边镶饰,犹如动物的嘴,两侧多绣牡丹、蝴蝶纹样,帽顶用羊毛做成耳朵。女孩则多截金鸡帽,帽檐镶彩色花边,帽尾下垂。赤不苏地区的童帽做工精致,除两侧绣花外,其相额前方以补花绣绣成五彩的山形图案。有的在额前方钉数个银牌.中间多为观音菩萨或“寿”字银牌,两边分别为“长命百岁”“富贵吉祥”等银牌,帽后挂四至六个小银铃和铜钱。各式各样童帽的帽顶正中都要做一“香叭”,通常为一圆形绣片,内装豹油、红稚颈毛,或山羊、兔、狗等动物尾巴,以避邪。有的“香叭”没有绣花,但也要用一块红布代替,将其缝在相项正中位置。 男孩7岁后剃光头,为保护百会穴,仅在前脑留一络头发,至成年时才蓄发包帕。女孩7岁后蓄长发编辫并穿耳。 成年礼仪服饰:成年礼亦称“冠礼”。过去羌族男子进入成年时要举行盛大的仪式,仪式多在农历十月至十二月举行。届时请来家族的亲朋好友围坐于火塘,并请释比来家里做法事。 受礼者着新衣,包新头帕,向家中神龛跪拜。释比手持杉木神杖,将白色羊毛线作为天神馈赠的礼品系于受礼者的脖子上,并以此为护身符而护佑受礼的男子。然后由族中的长辈叙述祖先历史,由释比诵经诗,祷告祭祀家神及诸多神灵。(此俗今已消失) 婚礼服饰:新娘结婚时穿红色的嫁衣,嫁衣多用大红的棉布或绸缎制成,上面镶滚红、黄、蓝、黑等色的边饰,色彩配搭考究,大襟下摆绣如意云头纹。嫁衣仅在结婚时穿一次,之后就被精心保藏,并视为“传家宝”。同时,新娘还要穿上绣花鞋,过去称为“上轿鞋”。在羌族歌舞中,新娘头上戴花帽,肩披云肩、银饰等饰物,女友则为新娘唱起“额姆么么”,以表示对新娘的祝福。结婚时,由舅舅为新娘披上红绸,搭上盖头,由女方送亲队伍前往男方家。送亲队伍最前方举着硕大的太阳馍开道,据称可以避邪。迎亲的人去女方家接新娘至男方家,男方家则在寨口鸣炮迎接新娘。新郎穿蓝色长衫,外套羊皮褂褂,并由姑舅长辈为其挂红,将红绸披在其肩上。新娘头上要搭红绸绣花盖头。新娘在红盖头上别上多根绣花针,在神龛前由司仪喊揭盖头,人们为一睹新娘“庐山真面目”的风采而争先恐后,这时新郎、新娘也同时去抢盖头,谁抢得盖头,今后谁就掌管家中钥匙。之前新娘别绣花针在盖头上,也是为了避免盖头被新郎抢去。 羌族新娘 此外,黑虎寨新娘头饰与众不同,出嫁时娘家要在白头帕上面戴上黑色的“猫猫帽”,再在头顶缠红色花带,到婆家后,经过一天才能取下这种头饰。 丧礼服饰:羌族传统莽俗为火葬。《庄子》曰:“羌人死,焚而扬其灰.俘《后汉书》亦称:“死则烧其尸。” 羌族逝者穿寿衣(三裤六衣)入棺,父母健在者穿白色丧服,否则穿深色丧服,并在棺内置放五谷杂粮。此外,还要杀一头黑羊为死者引路。若是有威望的老人或民族英挂去世,则要举行隆重的丧礼—唱丧歌,跳丧舞。举行大葬时要由一名有威望的释比身披牛皮恺甲,右手执刀,左肩挎枪,其后紧跟着八名释比,他们都头戴面具,摇羊皮鼓和铜铃,并跳丧事舞蹈《跳盔甲》,这就是流传民间的丧葬祭祀舞蹈。 羌人重丧服。《归唐书》称羌人“丧有制服,丧讫而除。”亲人要为死者披麻戴孝,有的地区甚至长达三年。三龙地区的羌人本来包黑帕,如果父母去世则改包白帕,即使父母去世己有两年,仍在黑帕内包上白帕,直到所戴孝帕烂掉才将其烧毁。有的除包白色孝帕外,连耳坠也换成白色羊毛线,以示自己垂孝在身。 羌族释比服饰 在羌族的宗教文化中,巫师在羌语中又称“释比”“许”等,他们是古羌文化的传承者,是羌民族白然崇拜、万物有灵信仰的产物。 释比祭神作法时,一般身穿短褂、白裙,头戴金丝猴皮做的三尖帽,手执各种法器。他们着装神秘古朴,体现了古羌人服饰的缩影,代表了羌人所经历的历史以及对上天和大自然的想象和追求。 羌族释比 1.头饰 羌族释比头戴金丝猴皮做成的三尖帽,据称金丝猴是释比的护法神,他们尊崇金丝猴为祖师爷而加以供奉,并将猴头作为法器。释比跳神的动作也是模仿猴的动作,双脚紧靠并上下左右跳动。 头戴猴皮帽也与信仰金丝猴有关,其帽无檐,下为圆口,上为扁顶,形成“山”字形,帽顶竖立着三个尖,据称第一个尖代表黑白,即“黑白分明”之意;第二个代表天;第三个则代表地。帽后有三条皮飘带,正面左右各有一个眼睛状的贝壳,有的在帽檐上饰以红绸或一排牙齿状的贝壳。 猴皮帽非常神圣,未出师的学徒释比是不能戴的。 2.服装 释比一般身穿白色麻衣和白裙。白裙齐脚,腿缠绑腿。外套羊皮褂子,羊皮褂子缀三排扣,扫子分白、黄、黑三色。理县的释比则上穿绣着花边的黄色对襟短褂,下穿黑色长裙,外扎白色地旋涡纹的飘带,这种黑白对比的服装和纹样,给人带来神秘的气氛。 3.使用的法器及其用途 (l)法鼓(羊皮鼓) 在祭祀做法时,释比使用的法鼓羌语称为“布”,它被广泛用于祭祀鬼神等活动中,是释比重要的法器。法鼓一般呈圆形,直径约50厘米,深约16厘米,腔内有一横木为把手,单而蒙羊皮。释比做法时,边舞边敲。驱鬼时,鼓声强烈而震摄人心;祭祀中,鼓声则平缓,如诵如陈,为法事活动塑造一种特殊的环境氛围。 (2)猴头 猴头是金丝猴之头骨,将其用纸包裹,内有少许金屑、木片、水银、柴灰、泥土,意为金、木、水、火、土,以代表猴之五脏。 (3)算簿 算簿是释比广泛用于测算、推断婚丧嫁娶、占凶祸福、财气晦煞、良辰忌日等的工具书。 (4)法印 一般以铁质或青铜质较为常见,阳文汉篆,多为一句体现法力的咒语。法印主要用于释比所即制的各种神符上,以示有效并加强其法力。 (5)符板 符板是释比制符的木刻印版,板刻篆文汉字和图案。符板一般有两种,分别用于治病和招畜财。 (6)响盘 响盘即小铜拔,直径约15厘米,用于送鬼及驱除山妖精怪。有的释比还备有一套更大些的响盘。作法时自己与助手各用一套。 (7)法铃 有铁质、铜质两种,大若拳头,多为雌雄一对,上系凶禽猛兽之骨。主要用于还大愿,招牛财、地财等法事活动。 (8)独角 据说为一种稀有独角兽之角。主要用于消除由于动土不当而引起的肩背腰腿疼痛。 (9)法刀 法刀又称“师刀”,长约数寸到一尺不等,专门用于宰杀牺牲、裁纸、削竹、制旗和扎茅人等。 (10)神杖 平时用于拄路防身,驱鬼法事中以之猛戳地板以震慑鬼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