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中国木偶造型艺术

http://www.newdu.com 2017-12-21 中华五千年 佚名 参加讨论

    木偶造型的伊始是以民风民俗宗教仪式为内容,由俑经过长期的进化、演变逐步以展成为木偶戏人物造型的。木偶造型属于木偶戏舞台美术范畴,客观它既是雕刻绘画相结合的被人塑造的戏剧中的角色形象,又是被人操纵表演的戏具。
    
    中国的木偶造型艺术源远流长,它是从俑经过长期的进化、演变,逐步发展成为木偶戏人物造型的。俑是中国古代社会用来代替人殉葬的明器。最初的俑,大都是用土或草制成的,造型极为简单粗糙,只有人的雏形。木俑大约出现在东周。战国时期的木俑制作比较简单拙稚,俑体扁平,只雕刻出粗略轮廓,画出口鼻眼,服饰用彩绘,体态表情已出现了模拟侍仆和武士等不同身份的服侍俑的形象。秦代木俑和陶俑,在服侍俑的造型上有所发展。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掘,反映了秦代服侍俑形象的完美和陶制俑的精湛技艺。
    西汉和西汉中期出现了大量的歌舞乐俑和活动的歌舞俑。俑的造型比战国时期的木俑有了很大进展,能够表现出模拟人物特点,而且姿态生动传神,制作精美。最有代表性的是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中发掘出土的一批木俑造型。其中有戴冠男俑、着衣侍女俑、着衣歌舞俑、彩绘乐俑、彩绘立俑、避邪木俑等。造型古拙淳朴,体态神情各具特色。不仅表现出藏巧于拙、寓美于朴的艺术魅力,同时显现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职务的差异。制作手法简练,取舍大胆,对于暴露在外的脸部细加雕琢,务使其逼真神肖;对于被服装掩饰的身体部位,则大胆削成粗线条的木胎,表现出高度的艺术概括和简练的造型特点。让人注意的是歌舞俑和彩给乐俑,面部丰腴而秀美,都作屈漆跪坐歌唱和演奏的姿势,结构上已有了另做的关节。为活动歌舞俑的制作提供了雏型,使俑的造型,从形象和结构的安装上都向前迈进了,显然比秦以前的木俑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些说明汉代木俑的结构已能作简单的动作。
    三国时期水转百戏出现了机关木人。东晋及南北朝时期,机关木人不仅动作更加灵活,而且制出了“木道人”、“木僧”、“飞仙”等形象。这虽与舞台上表演故事的木偶造型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但可以看出俑的制作和造型在技艺上有了很大的发展。
    
    隋朝时期,除了郭秃的形象外,又有了众多的木偶形象问世。
    隋朝的“水饰”虽是靠“水力激发”展示人物故事的片断,出现了伏羲、黄帝、苍颉、舜、禹、女神、西王母、屈原、秦始皇、汉高祖、刘备等人物造型及神龟、黄龙、凤凰、鲤鱼、蛟、鸟等动物造型”“水饰”中机关木人的表演,虽与由人操纵表演的木偶戏尚有差距,但黄衮制作的如此众多的人物及动物的造型,无疑对木偶戏的造型艺术的发展有直接影响。
    唐代已有了“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的提线木偶造型;敦煌莫高窟壁画《弄雏》中的杖头木偶造型;《木人赋》中载:“对桃李而自逞芳颜”的年轻貌美的女子木偶造型。
    宋代不但是中国戏曲艺术的成熟时期,也是木偶最为兴盛的时期。有李嵩的《骷髅幻戏图》、宋人画《傀儡戏婴图》、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傀儡戏铜镜》、河南出土的红黄绿三色瓷枕傀儡戏图、河南宋墓的木偶戏砖雕等均生动地描绘了儿童玩耍杖头木偶和提线木偶的场景,形象地反映出宋代木偶造型,并注重剧中人物性格和形式美,创作出许多具有很高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木偶造型。
    木偶造型亦日趋戏曲化。由于木偶戏与人戏的长期相互影响,木偶戏搬演的主要内容多数为戏曲剧目。戏曲涂面画脸的人物形象,必然影响木偶戏的人物造型。除此之外,木偶戏的造型又与中国古代傩仪中的形象有直接相承的渊源关系,诸如四川梓潼、广元地区在民间傩仪中还有提线木偶作为神祉。方相氏是周至汉唐时傩仪中驱鬼逐疫的重要人物,其整体造型是“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的形象。因而戏曲人物涂面画脸的造型和傩仪中的面具造型,都影响着木偶戏的造型,并逐渐形成了各地风格不同的涂面画脸的传统木偶造型艺术。
    
    就木偶造型艺术的发展轨迹而言,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三分雕七分画阶段。早期的木偶造型是由民间艺人用木头雕出简单的大同小异的头型,再画上不同人物的脸谱,用以区分不同角色的形象。民间木偶戏班中早期的木偶造型多数沿用戏曲中的生、旦、净、丑、灵怪等脸谱,造型主要靠画脸,也称作“粉头”。这一时期的木偶造型,艺人们称之为“三分雕七分画”。
    二是雕刻绘画结合阶段。由于木偶戏的发展和角色形象的特殊需要,木偶造型艺人雕刻绘 画技艺的提高,逐步出现了制作木偶头的专业艺人和作坊。这一时期的木偶造型,就整体而言尚未彻底摆脱戏曲人物形象的影响,但在造型、雕刻、绘画诸方面均开始讲究创造性和技法型的艺术水平。
    自明清以来,木偶戏已由城市渐进至乡镇,并形成了各地不同风格和流派的木偶造型艺术。如福建泉州嘉礼戏,有的只有生、旦、北(净)、杂(丑)四个行当角色形象更换演出,被称为“四美班”。有的一台嘉礼戏只有三十六形象,故称“三十六尊嘉礼当百万军兵”。泉州早年著名的木偶头雕刻艺术家,有义全后街的神像铺兼木偶雕刻的佚名工艺师们;涂门街的黄良司、黄才司及后来的黄嘉祥和北门花园街的木偶造型大师江加走。他们的木偶造型,偶头雕刻精炒,面部丰腴,具有唐代人物造像特点;粉彩细致,线条明快,形成了福建南派木偶造型。龙溪地区漳州的布袋木偶戏,于清代就已十分盛行。木偶雕刻家徐子清,在清代嘉庆十二年已十分盛行。木偶雕刻家徐子清,在清代嘉庆十二年(1807)即在漳州东门开设“成成是”木偶作坊。人称“南江(加走)北徐”的木偶雕刻大师徐年松,是北派的代表,到徐竹初这一辈已是第六代了。
    三是可塑性与随意阶段。近几十年来,中国木偶戏已由民间班社逐步走向专业化剧团,木偶戏的演出亦从露天草台走进剧场,发展成为综合艺术的剧场艺术。各木偶剧团都有自己专职的木偶造型艺术工作者,他们不仅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艺和造型艺术修养,而且通晓木偶与表演艺术的关系。他们根据剧本内容、情节和人物性格,通过自己的审美意识,设计、制作出适应表演需要的最佳木偶造型。这一时期的木偶造型都充分发挥了造型艺术工作者的创造性和艺术水准,充分发挥现代木偶可塑性与随意性,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科技所生产的原辅材料来设计、制作木偶,使木偶造淹更具有雕刻、绘画的夸张性,更具木偶造型的特点,同时也体现出各自的不同造型艺术风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