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灯戏,在嘉禾人的心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嘉禾花灯戏来源于民间,土生土长,具有很深厚的民众基础。嘉禾花灯戏的表演具有自然、活泼、诙谐的特点,易于为观众所接受。 嘉禾花灯戏是直接脱胎于田间调节劳逸的汉族歌舞,东汉时代就已开始,逐渐发展成对子调,开始伴龙狮表演,进而演人物故事,继而发展成戏曲形式的“两小戏”、“三小戏”。在湘、桂、粤、赣一带颇为盛行,到清代乾隆时期,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花灯戏。 嘉禾花灯戏,也就是湘南花灯戏,流行于舂陵河两岸。 桂阳叫“对子调”,郴县称“地花鼓”,嘉禾叫“花灯”。嘉禾花灯戏,是一个很有特点的地方小戏剧种。它流传于湘南以及广西梧州、粤北地区。因为嘉禾人特别喜爱花灯戏,嘉禾人对花灯戏付出最多,因此湘南花灯叫成嘉禾花灯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嘉禾花灯戏在祖国戏曲艺术的大花园里没有大富大贵,也没有大红大紫,它就象那漫山遍野随处可开的野菊花,生命力特别顽强,泛发奇异芬芳。 在历代史志中都有记载如《桂阳郡志》、《郴县志》、《嘉禾县图志》、《郴州总志》均有涉及,许多文人墨客如明代嘉禾秀才李钵、清代学者刘献廷、戏剧家杨思寿都曾以作词,记事方式描写过,更有那幅幅嘉禾演出花灯戏的舞台对联可作证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嘉禾民报”还以《各乡大演花灯、谁谓农村凋零》为题报道一区石马、二区袁家大岭、三区行廊、虾塘、石丘下等处演出花灯盛况。当时确有“无村不演花灯戏、无班不学花灯曲、无处不谈花灯题”的口碑,嘉禾还有无人不知《下洛阳》的说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