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的剧种非常多,在民间小戏中,思南花灯戏是其中的代表剧种。思南花灯戏的一个特色,就是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具有独特之处,简要言之,就是内容丰富,程式庞杂。 思南花灯戏,是贵州省思南县土家民间歌舞艺术。思南土家花灯内容丰富,程式庞杂,有传统的正灯,如“盘灯”、“开财”、“万事兴”、“说春”、“说十二花园妹妹”、“上香”、“打梁山”、“拜闹子”等20多种。内容多反映土家人喜庆吉祥、欢度新春、借古喻今、劝人洁身自好、勤劳致富、吟花咏草、寄物抒情托志等。思南花灯戏在2005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思南土家族是湘鄂渝黔边界土家族整体中的一部分,是古代巴人的后裔,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从巴人聚居的长江之滨,顺乌江而进入思南这块土地。土家族是中国能歌善舞的民族之一,土家族的茅古斯、摆手舞、傩舞等早已闻名于世,而思南土家花灯舞,因种种原因,外人知之甚微。自古以来,思南土家族在祭祀神灵祖先活动中、在唱歌耕种中、在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传承演说中,均采用传统的说唱形式进行表达和流传。 思南土家花灯,根据老艺人的追根溯源和唱词中表现的历史特点看,大致起源唐宋之间,风行于明代、清代。思南土家花灯到清朝末年,因受外来戏剧文化的影响,已发展成为花灯戏--高台戏,这是花灯史上的一个大的飞跃。清光绪18年,思南人罗芳林从云南协台位子上告退还乡。在家乡罗家坝搭了一个正规的舞台,便把土家矮台戏,搬上了高台演出,称之为高台戏,高台戏由此而得名。思南土家花灯、高台戏均有实的群众基础,它不仅为人们喜闻乐见,而且它还是土家人民歌颂正义,反对邪恶的有力武器,清朝咸同年间,在思南爆发了以土家人民为主体的白号军农民起义,思南到处出现自编自演的《白号军》、《劝清军》花灯二人转。许家坝、文家店、大河坝、大坝场、塘头等花灯盛行。在思南跳花灯被认为是唐朝留下360盏灯中的两盏。即茶灯和扇子灯。 思南花灯戏在2005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6年8月,由思南县民族文工团的花灯曲艺工作者创作、演出的花灯小戏《红包藏情》在贵州省首届花灯大赛上一举夺得“金灯奖”,许家坝镇的民间花灯艺人许朝正获得“民间花灯王”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