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古代行气术的发展(三)

http://www.newdu.com 2017-12-21 《中国古代体育》 佚名 参加讨论

    
    在外丹术衰落下去的同时,一个借用炼制外丹的理论和术语的气功修炼方法——内丹术,却生气勃勃地从唐代后期发展起来。内丹术的意思概括地说起来就是把整个人的身体看作是一个冶炼炉,把精、气、神作为需要冶炼加工的原料,通过六个步骤的气功修炼:炼己、调药、产药、采药、封炉和炼药,将精、气、神“炼”为一体,使它们在人的身体内凝聚不散,这就是内丹。一旦内丹炼得,就可以百病不生,长生不死了。这种内丹修炼的思想,最初是由东汉末年的魏伯阳在他的《周易参同契》中提出来的,但是当时人们正着迷于服用金丹,就是魏伯阳本人也是金丹服食的积极鼓吹者,他的内丹修炼的思想并未得到足够的注意。直到外丹术葬送了大批的人命,道教的养生家们才注意到内丹修炼,后来经过宋代以后许多养生家的努力,内丹术终于在明清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有良好的养生价值的高级功法,从而成了道家养生术的主流。内丹术对现代气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人们所常说的大、小周天功法,实际上就是从内丹术发展而来的。除了内丹术以外,其他一些以静为主的行气术,如吐纳、禅定、存想等自宋代后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得到了士大夫阶层文人学者们的欢迎,修练气功成为一种风气。如宋代的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程颢(公元1032—1085年)、程颐(公元1033—1107年)、苏轼、陆游(公元1125—1210年)、朱熹(公元1130—1200年),明代的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公元1619—1692年)等都是气功爱好者。他们中的不少人达到了相当的练功水平,对气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宋代大哲学家和教育家朱熹十分推崇静功炼养,认为“学者半日静坐,半日读书,如此三年,无不进者”。他自己“终日俨然,端坐一室”,形容庄重,动作舒缓而恭敬,坐则端庄正直。平时在家,天不亮即起,疲劳时就闭目静坐休息。如果夜里醒来,就“拥衾[qin 亲]而坐,或至达旦”(《朱子行状》)。他还写了《调息箴》,对自己练功的体会作了生动的描述:“鼻端有白,我其观之,随时随处,容与猗倚。静极而嘘,如春沼鱼;动已而吸,如百虫蛰。氤氲〔yinyun因晕〕开阖,其妙无穷。”朱熹晚年还注解了气功内丹修炼经典著作《周易参同契》。不过朱熹对“静”的重要性强调过了头,一些读书人受他的影响,终日枯坐,未及中年,就筋疲骨软,萎顿不振,以至于清初学者颜元(公元1635—1704年)气愤地说“天下无不弱之书生,无不病之书生,一事不能做”(《朱子语类评》)。因此,动静应当结合,不可偏废。
    在宋代许多热衷于气功修炼的士大夫中,苏轼是最突出的一个。人们都知道苏轼才思敏捷,写出了不少千古绝唱的好诗句,但却不一定都知道他在导引行气方面也有相当深厚的功底。苏轼对气功养生十分推崇,特别当他在宦海沉浮中,屡遭挫折、饱经忧患后,对气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在颠沛流离、贬谪到天涯海角的动荡生活中,苏轼“闭邪存诚,炼气养精”,在气功中得到身体的安舒和心境的平和。苏轼不仅练功非常认真,而且重视气功理论,每有心得便记在笔记上。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不带偏见地与三教九流及各种养生有研究的人物包括人们视为异端的方士交往,广泛地参考各种术势,注意吸收有价值的资料。他的笔记既有胎息法,又有内丹术。最后他自己创编了一套包括自我按摩和吐纳行气的练功方法。
    他的这套内视行气法具体说来,就是每夜子时后,披衣起来,或在床上拥被面对东南盘足坐定,叩牙齿36次,握固(以两拇指握第三或第四指,两手拄腰腹间),闭息(清除杂念,使内心一片光明,诸念不起,调整气息,使呼吸均匀深长,久而久之,似乎感觉不到呼吸),进而内视五脏,看到肺白、肝青、脾黄、心赤、肾黑(为了让内视取得更好的效果,他还将五脏图挂在墙壁上,使自己平时熟记五脏六腑的形状);接着想象心如炎火,光明洞澈,下入丹田中,等到腹满气极,徐徐出气(不能让耳朵听到出气声)。待出入气息调匀后,用舌头在口中搅动鼓漱,生出津液,重复前面的闭息内观,将津液低头咽下,用气送入丹田,这样吞咽三次。然后开始自我按摩,先用左右手摩擦两脚心和脐下腰脊间,让这些部位发热;继而用两手摩熨眼、面、耳、项、背,使之极热;按捉鼻梁左右七下,最后梳头百余次。做完这一套后,再重新躺下一觉睡到天亮。(《东坡全集》卷十二)。苏轼这套自编功有祛病健身的良好功效,他自己评论说,虽然简单却十分实用,练习一二十天就有效果,感到脐下发热,腿脚轻快,比吃药的效果胜过百倍,久而久之,似乎有成仙得道之感(《上张安道养生诀论》)。
    在苏轼对自己练功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练功的时间和方位都有一定的选择,这是有一定根据的。中国传统的行气术,都十分强调人与外界环境,即大自然的统一与协调,以采大自然之气,因此十分重视练功环境的选择。自然界有寒暑燥湿的四时变化,就像《内经》说的自然界的四时变化,是决定死生的根本,违反了它的变化规律,就会遇到灾祸,而顺应它的变化,就不会生病,这就叫得道(《内经·四气调神》)。因此练功者也必须仔细地辨察自然界的变化,因地而异,择时而练。《内经·四气调神》根据天地之气的变化,对于人在一年四季中的生活起居做了明确的说明。
    古代养生理论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即子(23-1)、丑(1-3)、寅(3-5)、卯(5-7)、辰(7-9)、巳(9-11)、午(11-13)、未(13-15)、申(15-17)、酉(17-19)、戌(19-21)、亥(21-23)。其中,从夜半子时到正午前,为六个阳时。此时,天地万物正值“生气”。这时练功,可以受益。而从午后到子时前,是六个阴时,自然界处于“死气”,练功无益(《抱朴子内篇·释滞》)。孙思邈也强调行气的时间应在后半夜、日中前,气生之时行气。宋徽宗时道士薛道光,认为天地间阴阳二气相交的时刻是练功的最佳时机。阴阳二气相交在一天中是在亥子(21:00—1:00),在一月中是在晦朔,在一年中是冬至(《丹髓歌》)。
    在中国古代社会,也有不少妇女十分热衷于气功修炼。长沙马王堆出士的西汉帛画《导引图》就有汉代妇女练习导引功的生动形象。妇女对气功的发展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中最有影响的有两位。一位是东晋时的魏华存(公元215—334年),即人们常说的魏夫人。魏华存是山东任城(今山东微山县)人,晋司徒魏舒的女儿,从小就博览诸子百家之书,尤其喜爱道术,钻研老、庄。她常服胡麻散、茯苓丸等益气的药物,并练习吐纳养气。由于她全副心思都用于练功养生,淡泊于世俗之事。在她的两个儿子长大成人后,魏华存从师清虚真人王褒,被授予道家经典《太上宝文》等31卷。她又从师景林真人习得《黄庭内景经》。后来魏华存将这部道教名著转给弟子杨羲、许穆等人,她被追封为道教茅山宗的第一代祖师,对道家的养生修炼做出了突出贡献。
    另一位是道教全真派北派七真之一的金代道姑孙不二(公元1119—1182年)。孙不二是山东宁海人,抛家舍子,潜心修炼七年,以自己的亲身实践,为女子气功的内丹修炼术开辟了道路,自她之后,专为妇女练功的道家修炼术——“女丹”开始广泛传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