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乌,是彝族、哈尼族、傣族、佤族、布朗族、苗族等的吹奏乐器。流行于云南省红河、文山、思茅、西双版纳、临沧、德宏、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贵州省黔东南和黔南等地。 有单管、双管之分。管身粗而长者横吹;细而短者竖吹。常用巴乌全长30—60厘米。 高音巴乌f1—g2、中音巴乌b—c2、低音巴乌f—g1。近年,云南民族乐器制作师杨声制成木管巴乌,用紫油木制,设铜插口。 哈尼族人民多使用青竹制作,由于当地气候温和湿润,一般都不会开裂变形,待缓慢干燥后,竹皮便呈白色。彝族人民常用细毛竹管制作。管身上端(或左瑞)由竹节或木塞封闭,中间竹节打通,管身下端(或右端)敞口。因竹管长短、粗细不同。在距封闭端1.5厘米-2厘米的管壁上,开有一个长方形吹孔,孔长2.4厘米一3厘米、孔宽0.7厘米-l厘米。将吹孔四周边缘削平,用蜂蜡粘贴上一枚铜簧片。吹孔的大小多据簧框大小而定, 一般应略小于簧框。为保护簧舌,常用两根细竹棍镶在簧框两侧,只留一条缝隙作为吹孔。也有的用细竹篾皮编织成一个保护簧舌的活动环套,吹奏时将其移开。 管身上开有七个(前六后一)圆形按音孔。横吹的巴乌,音孔与吹孔不在一条直线上,而呈45度角。还有的巴乌在尾端开有尾音孔。 巴乌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最早都使用竹制簧片,后来才改进为用黄铜(62或68乐器铜)制作,也可用合金铜、磷铜或炮弹铜壳制作。铜制簧片的厚度尤为重要,不应超过0.03厘米,厚者一定要用锤锻薄。将铜片剪成长2.5厘米、宽o.8厘米的长方形坯片,然后用锋利的尖刀在其上—刻出锐三角形簧舌。簧舌的大小根据调高而定,以F调为例,舌长1.7厘米,舌根宽0.25厘米,刻好后将簧舌理平,底面用水砂纸磨去毛刺,再把舌尖挑起,使其翘高0.15厘米左右,达到簧舌与黄框缝隙微小、自由振动通畅。簧片调音最为关键,簧舌根部较厚,中部及尖端较薄,应一边刮削一边装在巴乌上试听,以灵敏度高、音色优美、各孔发音协调为佳。 簧片本身是有音高的,不同调高的巴乌所用簧片的音高也各不相同。通常应为调高的下方五度音,如F调巴乌,簧片应发升B音。簧片的音高允许有小二度的游动范围,如将簧片音提高为下方四度音,就要将基音孔的位置错后或利用管口,才能使发合灵敏、明亮。巴乌与笙同是簧管配合系的乐器,但簧片不同。笙是每管一簧发一个音,簧舌是长方形的;巴乌是一管一簧发九个音,簧舌是锐三角形的,并且舌尖翘起。虽然都可以做自由振动,但音色根本不同,如果将巴乌换上空的簧片,就不会发出浓厚而柔美的音色。 竖吹口含簧片,横吹将簧片置两唇间,气流振动簧片并激发管内空气柱共鸣。用吐音方法吹奏,有滑音、打音、颤音、抹音、琶音、飞指等技巧,可用循环换气法奏长时值音符。 正确掌握使用巴乌按孔部位和方法,有利于乐器的演奏和表现。(注意,葫芦丝和巴乌的按位方法几乎一样,参见葫芦丝)。 在按巴乌音孔时,右手部分用右手大拇指托住主音管三,四音孔之间的背面,用右手无名指、中指、食指第一节指肚分别开、闭第一、二、三音孔、小指指肚自然附于第一音孔下部主音管侧,以便于其他三指在一、二、三音孔上的开,闭定位及取到支撑和平衡作用。 左手部分用左手大拇指指肚托住并(预备开或闭)主音管背面上端的第七音孔,用左手无名指,中指,食指第一节指肚分别开或闭第四、五,六音孔,小指指肚自然附于副音管侧,以配合其他三指在音孔上的开闭运动. 注意: 1.附着于音管左右侧的小指,不可固定不动,应根据演奏时的情况灵活掌握,如当运用上三指(即开闭四五六音孔)演奏时,右手小指应附着于第一音孔下侧,而左手小指可自然地随演奏抬起,这样才不至于影响上三指在演奏时的灵活运用.当运用下三指(即开闭一二三孔)演奏时,左手小指应回到副管位置,而右手小指可自然地随演奏抬起。 2.各个音孔在按下(既关闭)时一定要用规定手指第一节指肚将音孔按严,不能漏气,否则会影响音准和音色。 在演奏巴乌时应使手臂,手腕放松,手指适度地向里弯曲。开放音孔时,手指不宜抬得过高,过高会影响演奏速度和灵活性,但也不要太低,太低会影响音准和音量。 巴乌音量较小,音域较窄,但音色柔美,常用于伴奏舞蹈、独奏等。巴乌是一件极富民族色彩的乐器,常用演奏抒情的、宽广的音调,亦可演奏技巧性强的华彩乐段。合奏时巴乌音色易和其它乐器融合在一起。 葫芦丝和巴乌在音色上区别不大。巴乌的簧片是裸露的,葫芦丝的簧片在葫芦里面,音域通常是一样的。但是葫芦丝有多个管,发的是复音,而巴乌是单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