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埙,古老原始而又神秘迷人的远古乐器,素有“人类乐器的始祖”之称,它是中国特有的民族闭口吹奏乐器,发音原理与其它普通管乐器颇不相同,在世界艺术中、音乐史中占有特殊地位。 1984年在洛杉矶奥运会上,一名中国男子用古埙演奏的古曲《楚歌》令全世界的人认识了中国六千年前半坡人创造的古老乐器,同时也引起了国内外的音乐专家和民间艺人的关注。如今近二十年过去了,作为这种古老乐器的出土地,埙已经成为了西安半坡的另一种标致。今天的《家住西安•纪事》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种古老乐器在西安的六千年历史。 6000年前,半坡人在创造农耕文明的同时,也创造出世界上最古老乐器--埙的雏形。在中国6000年的历史沉浮中,埙典雅优美的音色被沉醉于其中的封建帝王们称之为雅乐,盛行于宫庭。然而在漫长的历史交替中,这种古老的乐器流入民间失去了文字的记载,逐渐从辉煌走向衰落,于明代开始成为保留在古代典籍中的历史记载。 古埙演奏家高明:埙是远人技法乐器,管乐器里边全世界最早的在全国66700多年以前出现的古乐器。在我们西安的半坡出土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就有这种乐器,那时候是把它用做打猎用的集合人的像号角一样的工具。当时只有一个一个小3度的孔,后来就发展到当做乐器来使用。商代的时候埙已经发展到五个孔,这五个孔以后就成为一种正式的乐器使用,但是由于这五个孔再也没有发展,明清时代埙就失传了。 1956年,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了两枚距今6000多年的陶哨,它们用细泥捏成,保存完整,经过考古学和音乐家们的考证后陶哨被认为是我国最古老乐器埙的最早形式。 西安半坡博物馆宣教部主任李娟:在半坡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两件陶哨,考古家称为陶埙。这两件陶哨呈灰黑色,有一个孔两个音。1977年著名的音乐家李骥先生,经过测定认为它是中国乐器埙的多体型。 从半坡到汉唐,埙经历了由单音孔到多音孔的演变过程,逐渐形成能表达高雅、清丽、悲壮、深沉、凄凉之意的成熟乐器,被封建帝王们封为"雅乐"盛行于宫庭。《诗经•小雅》中就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chi)"这样的关于描写埙在古代宫庭盛典中的演奏情景。 由于埙从明代起就失传于民间,所以对二十多年前的现代人来说,相当多的人对埙是陌生的。1984年在洛杉机奥运会上,一位名叫杜次文的北京青年男子用古埙演奏的古曲《楚歌》令所有在座的人为之惊叹,从此"中国魔笛"便成为埙的别称。从此开始引起民乐学术专家和民间艺人们的关注。 阴占中是陕西蒲城县平鹿乡的乡村音乐教师。十多年来因为喜爱古埙的音色,痴迷于埙文化的他,在自己家里设了一个手工作坊专门从事埙的研究与制作,成为陕西民间的小有名气的专业制埙人。 在半坡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两件陶哨,考古家称为陶埙。这两件陶哨呈灰黑色,有一个孔两个音。1977年著名的音乐家李骥先生,经过测定认为它是中国乐器埙的多体型。 在这条遗留着古代文化韵味的古街上,埙已经变成了旅游商品跟陶质工艺品。但作为乐器,这些出自制陶艺人手中的埙,还不能够被称为乐器。它们只能吹出基本的音阶,不论是在音域、音色还是工艺制作上都不够规范。 省文化厅副厅长、笛埙演奏家刘宽忍:咱们现在在陕西市面上见的埙,应该说是一种旅游产品。它没有音高概念,只有个大致的音高,但是不能演奏,能吹出来音但是没有音准。解放以来随着音乐的发展、社会文化的进步,音乐家们,尤其是笛子演奏家们,把埙拾起来又来研制它。可以说埙的第一次高潮就是80年代杜次文先生出国在金色大厅演出。咱们陕西的作家贾平凹先生写的《废都》的这个小说对埙的发展推动有着很大的作用。 埙的声音极赋人的感情气质,有着极丰富的表现力比如荒古浑朴,比如断金裂石,比如苍凉哀婉……发展到现在由陕西古埙演奏家自己研制的埙,不但继承和保留了古埙原有的特点和音色,它的工艺和质地也更加精美和多样化,在音域上也更具有张力和表现力。 古埙演奏家高明:我实验用这个玉石做出来这种头腔和胸腔两种共鸣的埙,这种埙的音域加大了,而且把这个调提高到一个现在我们叫小C调的音高上,等于取缔了大C调的音域。这个埙就适合现代人的听觉,像男高音的音域。这样就可以吹一些欢乐的明快的曲调,不会停留在都是悲伤的曲调中。人们现在还是习惯多听一些多种风格的、多种情绪的一些乐曲。 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埙,在悠悠的历史演变中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已经不单纯的是一种乐器,而成为了诏示6000年前半坡人如何在混沌和蒙昧中探索生活的见证,在这种古老的乐器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人类与历史之间触手可及的距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