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弦属弹拨乐器,分大、中、小三种类型,流行于弥勒西一、西三一带,是彝族阿细人自娱自乐,进行各种文艺活动,迎接外宾和谈情说爱时的一种民间乐器,它以特别的形状和独特的音响随舞蹈“阿细跳月”享誉全世界。 阿细三弦(大、中、小)起源于刀耕火种的原始时期,发展形成于南诏时期,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据传说一,在明正德年间,弥勒阿细人居住在虹溪十八寨一带,在官府腐败、民不聊生的情况下,十八寨(18个村子)的老百姓起义造反。起义失败后,阿细人便逃进西山的原始森林中,有个名叫阿采的阿细青年,为重整旗鼓,制作出了原始粗糙的大三弦,带领阿细人跳起了三弦舞,使彝族阿细人又重新振作精神,在深山老林里建起了家园,从此阿细大三弦世代相传至今。传说二,弥勒西三凤凰村有个叫山拉的小伙子与土木基的山答姑娘相爱,在一次约会时,山拉在赴约的途中不幸被六头野猪咬死,在火葬时,山答姑娘跳入火中殉情。阿细人为了替他俩报仇,组织起来,冲进山林,打死了六头野猪,男人便挥舞刀叉,拨动弓弦,女人们拍掌跳跃,共同欢庆胜利,以示对山拉和山答的缅怀和追忆。男人们在拨动弓弦时引发了联想,便在实践中造出了最初的助跳工具——葫芦三弦。后来,在不断的实践中,造出了以木材为主料的三弦(大、中、小),即现在的三弦。 阿细三弦的制作 备料。三弦的用材为水冬瓜树、椿树、松树、栗树、羊皮、铁皮、弦线等等。 制作工具为推刨、锯子、凿子、刻刀、砍刀、钻刀等等。 制作。①把干质木料按弦筒尺寸下料,分成若干块刨好,呈梯形,厚度为1.5公分左右。凿好弦把的榫口,之后,在弦筒料的边沿涂上胶,相互粘接,包成圆筒形,圆筒上底用一条3公分长的羊皮固定,下底用羊皮蒙好,绷紧粘稳,涂上黄漆弦筒(共鸣器)就制作完成。②弦把的制作。把备好的干质木料按弦把的尺寸锯好,刨成条块状,然后画线、凿洞、钻眼、凿榫子,造型上漆,弦把就制作完成。③弦轴的制作。弦轴可用梨树或松树按弦轴的尺寸,削成锥形,适当造型后上色即可。④弦线板的制作。把一块薄铁皮按尺寸裁剪,一头打三个弦线眼,另一头打一个与弦筒上的榫口一样大的方形眼即可。⑤弦码的制作。根据大、中、小三弦配制,塔形,大小不一,用栗树削成。顶部平面上分别削三个小三角口,以便弦线的固定。⑥弹片的制作。用栗树削成,大小不一,根据三弦的大小制作,底部稍宽,顶部为扁形,整体为扁锥形。⑦安装。把弦的榫头插入弦筒的榫口,榫头底部套上弯成直角的弦线板,再插入弦轴,拴上弦线和杠带(红、黄色丝绒),一把三弦就制作完成了。 大、中、小三弦的尺寸:①大三弦,弦把高140厘米,弦把平均宽度8~10厘米,弦筒两底口径为26厘米、25厘米,弦角长16厘米,弦角间距为2厘米。②中三弦,弦把高125厘米,弦把的平均宽度8~10厘米,弦筒两底口径分别为24厘米、23厘米,弦角间距1.5厘米。③小三弦,弦把高82厘米,弦把的平均宽度6~8厘米,弦筒的两底口径分别为17.5厘米、16厘米,弦角长10厘米,弦角间距1.5厘米。 三弦的演奏姿势与方法:弹奏前,分别把三弦线调整为1 5 1,扛在肩上,左手按指法,右手弹奏而形成音律,边弹边跳,潇洒自如。音色明亮而粗犷,空间穿透力极强。 弹奏的曲目及风格:弹奏的曲目以《阿细跳月》为主,分老年舞曲、青年舞曲,一般大型活动都是以青年舞曲和青年舞为主,使用大三弦,老年舞曲和老年舞只作一般性表演。阿细跳月的风格粗犷豪放,弦律由1 3 5 i 四个音构成,自始至终充满激情,具有极强的震撼力和感召力,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