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民族音乐家国乐教育家郑觐文

http://www.newdu.com 2017-12-21 中国文化报 佚名 参加讨论

    
    郑觐文(1872—1935),字光裕。出生在江阴城外澄江桥畔的一个书香之家。郑家是大户人家,有20余间房屋,惜在1937年被日本侵略者全部烧毁。郑觐文自幼父母双亡,由仆人阿宝(靖江人)夫妇抚养成人。自幼爱好音乐,从师学习琵琶、古琴,技艺大有进步。12岁已能熟练奏弄丝竹,19岁中秀才,后为副贡生。
    在古琴专家唐敬询先生的精心培育下,精乐理、熟演技,擅弹古琴、琵琶,形成了古朴、苍劲的演奏风格。后游学北京多年,广交知音。
    1902年,江阴举行“丁祭”,特聘他担任文庙音乐教习的助理,后在文庙任助教多年。期间,曾协助浏阳古乐专家制造祭孔古乐器。郑觐文发现这些乐器的音律不协调,不统一,聘请乐工缪金盛开始试制乐器,并探索改进古乐器的制造方法。
    1911年,郑觐文到上海,在房地产大王、犹太人哈同办的上海私立仓圣明智大学任教,教授古乐。1918年,创办“琴瑟乐社”,吸收不少琴家入会,互相交流。
    1920年,在蔡元培、史量才、梅兰芳、周信芳等社会名流的资助下,当地政府也给了200元钱,于上海嵩山路36号创办“大同乐会”,旨在提倡国乐,求得世界大同。“大同乐会”是三十年代我国著名的民族音乐团体,乐会下设研究、编译、制造三部,郑觐文担任乐务主任并教授古琴。除郑觐文本人任教外,又聘请一些专业教师任教,如琵琶大师汪昱庭、昆曲大师杨子永、胡琴大师陈道安等。其会员大都来自银行界及邮政电信部门的音乐爱好者,并招收了一些青年会员,进行培养。早期吸收的会员有程午嘉、柳尧章、胡昕(女)、程庄(女)、王超琴(女)、郑克强等,后续吸收的有金祖礼、卫仲乐、许如辉、秦鹏章、陈天乐、许光毅、龚万里、黄贻钧等人,这些人后来都成了中国民乐界的专家。
    为探索民族乐队建制,郑觐文组成32人的新型民族管弦乐队,进行经常性演出。并将古典乐曲改编为《国民大乐》的五个乐章:“大中华”、“神州气象”、“一统山河”、“锦绣乾坤”、“风云际会”。郑觐文弹奏的《秋鸿》、《平沙落雁》、《水仙操》、《胡茄十八拍》、《梅花三弄》等名曲,古朴典雅,苍劲有力,技艺精湛,感人至深。1926年,由郑觐文主持、柳尧章改编的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又经后人多次加工后,已是20世纪中国民乐最具影响力的保留乐曲,至今仍广为流传。1935年2月,郑觐文在上海寓所病逝后,“大同乐会”存在了一段时间,有过几次零星活动。至1940年,大同乐会停止一切活动。同年,郑觐文的高徒卫仲乐(曾任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许光毅(曾任上海民族乐团团长)创办“仲毅”音乐馆,继承先生的遗志,继续致力于弘扬祖国民族文化。
    郑觐文潜心钻研音乐发展史数十载,所编《箫笛新谱》上下两卷于1924年出版,该书录存了许多民间曲调,填补了当时无箫笛谱集的空白。所著《中国音乐史》五卷、附编二卷于1929年由大同乐会出版发行,书的内容上溯至上古雅乐、五代颂乐等,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国乐源头与发展的学术著作。其附编“现存乐队,现存乐器”二卷内容,是郑觐文进行调查研究后对当时民族音乐各种形式所进行的归纳总结,颇有学术价值。
    郑觐文挖掘和整理民族音乐,崇“雅”黜“俗”,1930年7月,曾仿制成中国古今各种古乐器,有箜篌、五弦琵琶、忽雷、编钟等十三大类计164件,其中包括蒙、藏等少数民族的乐器。
    乐器由郑觐文亲自监造,缪金林、罗松泉、万长松、郑玉荪等参与制作。此类乐器,抗日战争前保存在旧法租界福开森路(今武康路)世界学院(后改名为世界社)。惜这批乐器在解放前夕毁失无存。幸有许光毅和罗松泉拍摄了其中的一百四十三件乐器的资料照片,现收藏于上海民族乐器厂。
    郑觐文病逝后,棺木暂存上海。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郑的后辈避居乡间,将郑觐文葬于武进县焦溪镇鹤家山(又名龟山)北麓。
    郑觐文一生身体力行,著书立说、创办乐会、改良乐器,探索新型民族乐队组合形式,发掘整理传统曲目并加以改编和创新,坚持经常性演出等多有贡献。他是中国近现代杰出的民族音乐家和国乐教育家,是在乐器改革、乐队编制、曲目创编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的第一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