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人首三孔埙

http://www.newdu.com 2017-12-21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引语:埙是一种古老的吹奏乐器,相传,埙源于一种叫做“石流星”的狩猎工具。起初常常用绳子系上一个石球或者泥球,投出去击打鸟兽。有的球体中间是空的,抡起来一兜风能发出声响。后来人们就拿来吹,慢慢演绎成了埙。
    
    埙演奏
    邢窑真的是太神奇了,不光有精美的欣赏器和繁杂的使用器,更有众多的娱乐器,尤其邢瓷作为乐器还在史书上有记载。唐穆宗时期,做过宰相的段安节精通音律,在他撰写的《乐府杂录》中有:“击瓯。武宗朝,郭道源后为凤翔府天兴县丞,充太常寺调音律官,善击瓯,率以邢瓯越瓯共十二只,旋加减水于其中,以筋(箸)击之,其音妙于方响也。咸通中有吴缤,洞晓音律,亦为鼓吹署丞,充音律官,善于击瓯,盖出于击缶。”邢瓯作为打击乐器,而且高登大雅之堂,无愧大唐崇尚舞乐的历史见证。其实,邢窑从一开始还烧造一种古老的乐器— 埙,而且多为人首三孔埙,不同的时期人首面目有所不同,有陶、有瓷。它们不但反映了邢窑陶瓷制作在各个时期的生产技艺,更能展示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文心态。
    埙是一种古老的吹奏乐器,相传,埙源于一种叫做“石流星”的狩猎工具。起初常常用绳子系上一个石球或者泥球,投出去击打鸟兽。有的球体中间是空的,抡起来一兜风能发出声响。后来人们就拿来吹,慢慢演绎成了埙。最早发现的卵形陶埙,距今约7000多年了,仅一个吹孔。而在河北省发现最早的埙是张家口市蔚县三关遗址出土的红陶埙,属于仰韶文化时期,呈球形的两孔埙,一个吹孔,一个音孔。后来到了殷商时期,发展了三孔埙,一个吹孔,两个音孔。《诗经·小雅》中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所以“埙”常与“篪”被喻为“伯仲”(兄弟)乐器。埙,土音刚而浊,篪,竹音柔而清。再后来,为了吹奏更加优美的声音,产生了四孔、五孔、六孔、七孔埙等,更有现代人还制造了九孔、十孔埙。不论几孔埙,都是在顶部有一个吹孔。欣喜见到三颗(因是人首,故称“颗”)邢窑人首三孔埙和一颗人首三孔埙模,甚是值得考究。
    其中一个带沿的青瓷埙,年代大约在南北朝,制作非常朴拙和厚重。整体呈圆形,带边沿直径约6厘米,面部宽约4厘米。釉色大多脱落,面目基本清晰,鼻梁高挺。两个音孔在脸颊上,捏住边沿双手食指按住音孔吹奏,便发出低沉刚劲的声音。还有一个是粗白瓷埙,高约五公分,宽约四公分,年代约隋代。制作比较精细,面目清晰,发丝分明,尤其双眼球上的瞳孔用两个黑点来表现,神态活灵活现,只是釉色侵蚀较重。两音孔在两嘴角处,吹奏起来清脆悦耳。再就是一个较大的陶埙,年代在隋唐时期,器物较大,高约8厘米,宽约6厘米。制作比较粗糙,面目模糊,可能是制作过程中泥胎较软,而变形的缘故,入烧时只施以化妆土而已,吹奏时音质也不太响亮。从这些埙来看,其制作都是模制而成,分前面和后壳,是前后捏到一起的,这从带沿的青瓷埙能看出来。其边沿就是捏出来的,然后用刀削一圈,再在顶部削一个槽,旋一个吹孔。
    提到模制,就要说说我所见到的模子了,这个“模”不同于“范”,是最原始的模样的“模”,“脱模成范”的“模”。它用瓷土实心捏就,器形硕大,老人头面目,入火轻烧,未施釉。可明显看出面部精雕细的痕迹,尤其额头皱纹凸显,鼻梁高挺,连鼻孔都有。每当看到这些埙,顿生敬奉之心,就会联想到古人在邢窑作坊中用心制作邢瓷的场面。
    爱上邢窑,就要用心去钻研邢窑,我知道内丘县文保所也有两颗唐代的人首三孔青瓷埙,胡人头的,堪称邢瓷精品,工艺非常值得称道。我就想,邢窑如此伟大,需要挖掘的东西太多了,单凭这“乐瓷”,也足以去申报最高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唤醒沉睡千年的器物,吹响邢窑最强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