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娱乐讯 唐代诗人李贺曾在《李凭箜篌引》中描绘过箜篌之音的动人心魄。什么是箜篌?恐怕很多人都不了解。箜篌为我国古老的本土乐器,被古人称为“天乐”“仙乐”“皇家之乐”。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箜篌失传,这一失传就是三百多年。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开始,我国音乐界、器乐界的老前辈开始了箜篌的研发仿制,箜篌终于以其华丽之姿、空灵之音向世人姗姗走来,受到世人的瞩目和青睐。 箜篌牵引着她的心 2005年毕业于临沂师范学院的姜宁是来自沂蒙老区兰陵县东苑高级中学的一名音乐教师,由于对于音乐教育事业的热爱,2013年只身来到北京进修音乐,无意间在和大家的聊天过程之中听到了一个陌生而又颇具几分神秘色彩的名词——箜篌。她带着自己的好奇心专门从网上搜集了各方关于箜篌的资料和相关音视频,以便自己能够对箜篌作进一步的了解。 通过查阅认真学习她逐渐清晰地认识到箜篌——曾在我国历史长河中一度辉煌,一度又被湮没——这一中华民族古老的乐器。这么完美的乐器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这一片孕育了大河文明的广阔土地上继续流传下去呢?这一个问题深深牵动着姜宁老师的内心。由于各种原因以至现在从事箜篌音乐事业的人才少之又少,因此她一直以来想要更加深入了解箜篌的愿望便被迫搁置在了心中。但是她从没有放弃过对箜篌的追求,竭尽所能的寻找着一切能够深入了解箜篌的机会。通过网上搜索和朋友介绍她终于找到了中国青年箜篌领军人,著名箜篌演奏家鲁璐老师。这让她兴奋不已,可又一瓢冷水泼了过来,鲁璐老师此时在法国巡演,她只好失望的回到了家乡。这一等又是半年。2016年初,她终于见到了鲁璐老师。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位奇女子?带着一份崇敬心和神秘姜感宁老师来到了北京鲁璐箜篌全国教育基地,初见鲁璐老师正在演奏箜篌,姜宁便站在门外不忍打破那音乐带来的空灵氛围,清逸的衣袂随着她纤细的手指摆动,静静伫立在她身旁的箜篌犹如忠诚的骑士,任凭这心上人抚摸着自己的心弦。那美妙,惊心动魄。“我决定了!我要留下来,无论这个过程有多么艰难!”从鲁璐老师的音乐声中,姜宁相信自己终于找到了实现梦想的阶梯,找到了值得托付的箜篌导师! 母子同心学习稀世绝技,同登央视舞台 或许是因为自身是音乐教师的缘故,儿子段宇辰从小就体现出对音乐的极大兴趣,这让她惊喜不已。毕竟是亲身经历过音乐求学之路的人,她清楚地知道一个人在逐梦音乐的旅途中需要经历怎样的磨难与艰辛。民族音乐应该从娃娃抓起,箜篌有了更多孩子学习就有了未来希望!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也就有了希望!为了儿子从小就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为了自己的箜篌梦,她毅然带着年幼的儿子一起赴京,拜师学艺。从此这对来自沂蒙老区的母子,成为了鲁璐箜篌这个大家庭中的成员。正式开始母子同行的箜篌艺术之路。 学习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音乐虽美,难的是坚持,母子二人互相鼓励,互相加油。儿子常常举着手指说“妈妈,我手疼”,妈妈心疼帮儿子轻轻的吹着,说着安慰鼓励的话,儿子便带着无奈微笑的说:“弹好听的时候就不疼了。”就这样,在鲁璐老师的悉心教导下,通过母子的努力,今年4月,有幸在鲁璐老师的众多学生之中被选拔参加了央视音乐频道《风华国乐》栏目的节目录制,并有幸成为中国母子在央视同台录制箜篌节目的首例。且鲁璐老师对姜宁母子评价颇高:“长期学习下来总能看到姜宁和辰辰身上有种精神,这是种沂蒙精神,这是作为土生土长的沂蒙人,代代流传下来的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塑造着他们对箜篌艺术执着追求的品格。姜宁母子对于箜篌艺术在山东传承来说,是如同火种般的存在,今天,我们在沂蒙老区播下箜篌的星星火种,祝愿他们始终用沂蒙精神践行他们对箜篌艺术的传承之梦,不忘初心!” 是的,传承需要信仰,信仰化成无限力量。作为一个音乐文化传播者,自己所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流失,这是一种莫大的损失!完成央视节目的录制回到自己的家乡,姜宁深深感到自己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传承的火种在姜宁的手中被赋予了无限的生命力和动力,沂蒙老区的箜篌文化艺术在她的引导和积极推广下,也必将迎来发展新时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