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杨致俭:古琴斫制与琴道

http://www.newdu.com 2017-12-21 星文化 佚名 参加讨论

    古琴是中国古代文人的音乐语言,经过历史的长河源远流长,直到今天。
    杨致俭
    
    古琴,位列中国传统文化“琴棋书画”之首,是现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成熟的、活着的艺术。杨致俭,当代古琴演奏家、制作家,从小习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作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斫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致俭长期致力于古琴文化的保护与推广。
    “始于好、精于勤、成于文”
    杨致俭虽然是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出身,但因为家庭的原因,他自小与古琴结缘,得以同时兼顾专业和爱好。他经常用九个字来描写古琴的学习:“始于好”、“精于勤”、“成于文”。建筑学的学养对杨致俭古琴制作的帮助很大,因为他认为古琴制作实际上就是音响学、结构学、美学的一种综合的统一。
    
    古琴演奏
    杨致俭认为古琴从技术上而言是比较简单的。然而,“千日琵琶百日琴”,在意境上,古琴则是一个没有底的东西,能够充分体现个人的追求以及涵养。随着演奏者年龄的不同,获得的感受也不同。同样,知识层面的不同,对生活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同样的技巧表现已经掌握的东西,表达出来的内容和流露出来的情感则完全不一样。
    中国的古琴曲非常丰富,杨致俭则偏爱一首叫《神人畅》的曲子。“畅”是一种题材,《神人畅》用五根弦便足以把古人祭祀以及神和人对话的载歌载舞的场面表达出来。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古琴列入到“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书里就是用《神人畅》作为特别的说明。
    斫制与琴道
    杨致俭沿用古法,他不仅是古琴演奏家,也是一名古琴斫制家。每张古琴从头至尾,全部由他个人手工完成,并均遵循唐代以来的传统制作工艺,重点破解传统古琴制作三大难题,即琴面弧度、槽腹结构和漆器艺术,让每一把好琴,都好弹、好听、好看。
    
    古琴斫制
    杨致俭认为要制作一张好琴,除了自己是演奏家之外,还需要一个最重要的“老师”——老的古琴。他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过三张非常珍贵的古琴,两张来自唐代,一张来自元代。他说好的琴是最好的老师,因为这是古人的智慧,能给后人留下来很多信息以及很多需要学习的东西。
    古琴传统制作技艺极其复杂,共有近百道工序。对于制琴的考究和艰辛,杨致俭甘之如饴。他认为,古琴不但是一种音乐,更多的是一种艺术。正如“字如其人”,一把琴反映出来的面貌及品味,其实正是制琴者的格局、眼光和高度。所谓“琴道”,就是通过古琴,去了解这个世界。
    为古琴而生
    杨致俭多年跟随当代两位古琴泰斗“南龚北李”学习演奏艺术和制作技艺,也曾师从“江南箫王”戴树红教授。他们不仅教授学生技术,更教授学生艺术。在杨致俭看来,能够正确传播古琴,是他的使命所在。
    
    从左到右:李祥霆、龚一、戴树红
    2005年,杨致俭创立“天下古琴”传习中心,致力于古琴文化的传承与推广。这栋坐落在上海淮海中路的三层洋房,被他命名为“幽篁里”。千年的古琴文化与百年的海派建筑在这里神会,目前已成为上海规模最大、学员最多的古琴培训组织之一。
    杨致俭还尝试着做一些能够帮助古琴更快地推广出去的事情,比如让古琴和钢琴进行对话。他认为能够对古琴有所作为或者是想作为的无非是三个方面:一是古琴制作,希望为后世留下所谓值得传世的好琴;二是传播,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古琴、走进古琴的大门;三是多写一些书,为后世及当世的古琴爱好者留下一些文字的东西。
    
    古琴
    为传承、保护和发展古琴文化,杨致俭不遗余力。他说,我或许就是为古琴而生的。
    星文化
    走近经典 艺术人文频道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