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记忆中的西安通济坊

http://www.newdu.com 2017-12-21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这是1970年,本文作者(右)与同学在通济北坊3号院上房过道旁留影
    通济坊的标志是那座外边看去像似水泥材料砌成的大楼——通济大楼,里面却别有洞天。我有幸在年轻的时候登临 过这座大楼。它的楼梯和地板都是木质的,楼内的房间不少是用木板隔开的,房门都是大扇的玻璃门。大楼中间下端开了个门洞,足有十来米宽,可走行人、汽车。 夏天的穿堂风很大很凉爽,我和同学傍晚常在这里乘凉聊天。大楼下面(东面)有一低凹的大院子。解放初期,解放军19兵团的医院就在这座院子里,这里也常放 映露天电影,通济坊周围的百姓们都来看,尤其是孩子们来得最多。
通济坊的地势南高北低。中坊、南坊的院落是街道两旁都盖的,唯有 北坊仅在北边盖了9座院落。自上世纪60年代前后遭受连阴雨,北坊的街道地势越来越低了。下雨时从院子里往外看,就能看到一条高过院子的街上河。我岳父家 在北坊5号,那是早年他们祖辈经商从山西过来买下的一座四合院。通济坊的四合院很有特点,门前都有一对小石凳或小石鼓矗立两旁,穿过门房(也叫门厅)才能 走进院子。
    
 1959年通济坊小学大队辅导员(前排中)和大队委员合影。
二排右二是本文作者。你看我们那时很时尚吧
    东、西厢房都是半坡房,南房是一坡房,上房却是两坡的大房间,且房间里不是传统的“一明两暗”式的布局,而是用木板隔成一大一小两间,通常大间作为客厅, 小间是卧房。上房侧面开有一过道,上面常隔成阁楼放杂物,穿过过道就是后院。后院建有客房和厕所。所有房间的门窗都是中式的。通济坊里的住户多是殷实家 庭。省银行的家属院在中坊,市妇联的家属院在南坊。解放初期,西北军政委员会的干部家属也曾住在这里。中坊西口上住有一回族中医大夫穆少卿,人长得很胖很 富态,常见他出诊坐三轮车,一人就坐满了。
通济大楼的北侧是通济坊小学,和通济坊是一体的,我在那里上过学。学校始建于1940 年,解放后先后改名为“五区二校”、“北大街小学”,“文革”之后恢复“通济坊小学”校名。学校的后门通着通济北坊,上世纪60年代前后,校门就开在北坊 (现在校门开在平民坊上)。我上学那会儿,校门开在北大街上,要走下十几个台阶进入学校。学校的地势同北坊在一个地平面上。我们学校的教室在当时的西安来 说是少有的好房子,宽敞整齐,尤其是教师休息室和隔成两个教室的大房子,房顶也是大两坡,房内是木地板,窗门都是西式的。我们的老师都是女师、师范毕业分 配来的,有些女教师还是大家闺秀,也住在通济坊。学生中,有北大街沿街两边大大小小、林林总总的商铺的孩子,更有西医二院、出版社、省设计院、西安中学等 家属院的孩子。还有一些著名民主人士的孩子。那时,我们学校的师生在课内外讲普通话的很多,举止文雅,穿戴时尚朴实,常引起外校学生侧目。后来成才者不乏 其人,影视界的大导演张艺谋就是其中之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