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彝族唢呐主要流行于大理漾濞彝族自治县、云龙县、洱源县及楚雄等地。彝语称其为:散拉、嗨锣、嘟嗨等,因彝族支系语言的不同,各地的发音及称呼不同。 大理漾濞彝族锁呐的发音管一般用冬天的漆树或梨木制作而成,漆树制作的锁呐发音管发出来的共鸣音浑厚悠扬,而梨木制作的锁呐发音管则清脆有力,可以传至很远的地方。 ![]() ![]() 漾濞彝族在长期的境内生产生活中形成了本民族丰富的个性文化,独有的民族文化和特色文化保留着原生形态和原汁原味,是稀存而珍贵的民族民间人文艺术资源,漾濞彝族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打歌调和锁呐吹奏。 ![]() 据史料记载,最初的唢呐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入中国。是我国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技巧丰富,表现力较强的民间吹管乐器。它发音开朗豪放,高亢嘹亮。古时以"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 所以在汉语言中唢呐又名喇叭。 大理漾濞有这样的习俗,每当遇到村寨里有人去世丧葬或是有人结婚喜庆,主人家就会去请来会吹奏锁呐的师傅,那些吹师吹奏的锁呐典子时而悲伤悠扬,时而高亢轻快非常好听。 而最让人羡慕的是,会吹奏锁呐的师傅都很受各彝族山寨里女孩子的喜欢,那个时候只要你会吹奏锁呐,想找到一位漂亮的老婆就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 ![]() 在大理地区的彝族锁呐以前是没有文字图谱的,它只能是通过很庄严的拜师仪式之后,由师傅口耳相传曲调,其指法和吹奏运气等技巧是通过学徒实际听取师傅吹奏的曲子来学习而成。一首首锁呐曲子仿佛在讲樘着亡故亲人的一生,他一生的所有经历,都会历历在目地展现在亲朋们的脑海之中。所以在大理漾濞彝族农村的婚、丧、祭祀中都离不开唢呐的演奏,有的丧事要吹奏几天才能结束,以此来表达人们对节日婚庆的愉悦心情和对亡故亲人的哀思之情。 ![]() 如今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唢呐已是一种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和欢迎的民族乐器之一,如彝族打歌,秧歌等都以唢呐作为伴舞的演奏音乐。 ![]() 在这个世界上,能有几种乐曲能达到这种专神的神韵呢?我想除了交响乐之外,那就是非漾濞彝族的锁呐曲子莫属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