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岳母因跌断股骨头大转子关节卧床八载多的艰难岁月中,我亲自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生命由衰到亡的全过程。 再回想起自己的童年记忆,白云苍狗,岁月无情!自己也进入了生命的夕阳阶段:无论是亿万民众山呼万岁的神圣伟人,还是无人关注的山野草民,其生命的荣枯历程都逃不脱自然规律的支配! 在民间的生活中,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自有其情感表达的方式,因世代相传而成为一个地方的习俗。下面我就将我家乡的丧葬习俗作一个大致的回忆和描述: 老人因病去世,虽然在感情上是一件悲痛的大事,但是在仪式上是作为“白喜”的喜事来办理的:亲友们在悲痛的心情中也要将老人的灵柩热热闹闹地送上坟地,让老人的灵魂在在世亲友的拥送下进入另一个世界安息。 首先在老人生命的最后时期,就由老人的女儿预先准备了穿戴的全套寿衣鞋帽和寿褥寿被。在老人落气之前就要将老人移下床铺放到地铺上,不能让老人死在床上,儿女日夜轮流守护,当老人落气之时,就要及时为她(他)擦身和穿上寿衣裤、戴上寿帽、穿上寿鞋,并且将变形的身体按摩摆正,“落气的同时还要烧香烧纸钱,叫做烧“到头纸”。 然后就要将棺材清扫干净,按男左女右将棺材用砖或板凳垫好摆在厅堂,在棺材底铺上一层草木灰,再在草木灰上铺上草纸和纸钱,在纸钱上铺上七枚钱币(叫做“七星钱”),再铺上寿褥。接着就由老人的长子捧头,次子或者媳妇捧脚,再由几个近亲用两束麻放在老人的身下,分别站在老人的遗体两侧用麻将老人的遗体轻轻抬进棺材安放,接着就用一条红线将棺材定出中线,用于校正老人的遗体(叫做“分金”),然后用老人生前穿过的衣裤(要把所有的钮扣剪掉,口袋也要用香火烧洞)将遗体周围扎紧,以免在抬棺材的过程中造成遗体移位。还要让老人一手拿上一个装有纸钱灰的钱袋,一手拿一条毛巾和纸扇,在场的亲人还要放进一点钱币,再盖上寿被和盖面的毛巾,棺材盖还要用纸钱垫着,不能密封,以便来日开馆让老人的亲戚们看脸告别。 在确定“出门”(出殡抬上坟山)的日期后,老人的长子就要到娘舅家报孝:由人陪着到娘舅家门外再在头上包上白色的孝布,然后跪在地上,手上点燃一炷香,放上一串鞭炮,娘舅家就知道噩耗了,就会出门扶起孝子,让他回家办理丧事。 丧家设灵堂,置五供,供遗像、灵位,点长明灯,设香钵和烧纸钱盆,贴挽联,接待吊唁亲友,自然忙得不亦乐乎。还要请喊礼的执事和主祭的、总管厨房采买的、登记接收奠仪祭幛的、写祭文的等等主事人物......。 当老人的外家亲人抬着猪头猪手祭品来祭奠时,未到丧家就要先放鞭炮报信,这时丧家的孝子们就要手拿一炷香出门跪接娘舅家族的亲人,被扶起后才能接抬奠礼和返回招待。在所有祭奠亲朋烧香烧纸时,孝子都要在灵柩旁陪跪,等祭奠者祭完搀扶才能起立致谢。 在所有祭奠亲朋到齐之后,孝子和所有逝者亲朋都要依序开馆看脸告别,同时象征性地丢进小额钱币给亡故的老人,接下来就是盖棺和封闭止口(以前用桐油石灰,现在则用透明胶带密封棺材盖接缝)。 在“出门”(出殡)的前一天晚上丧家即举行家祭仪式,所有的孝子都要披麻戴孝跪在灵前,按照仪式程序叩首祭奠和听读祭文。接着就是举行孝子洗手装粮进粮罐的仪式:双手交叉将用糯米饭、高粱、纸钱心混合成的钱粮装进粮罐之后就算完成了开家祭仪式。 在娘舅家亲人吃完正餐回去时,还要在抬盒中放上回礼,孝子们要执香跪送。 “出门”的当天,先按“地理”先生卜定的吉时将灵柩迁出门外空地垫上板凳放好,将灵位、遗像、香钵、粮罐、长明灯统统移放灵柩前摆放。然后罩上请人用竹条和纸花扎制的棺罩,绑好抬杠,按路程远近,在下葬吉时之前起灵柩上路,男孝子在灵柩之前,捧着灵位、遗像、香钵、粮罐、长明灯,举着铭旌、祭屏,其余人拿着祭幛(祭幛只拿到半路就可以返回),女孝子则在灵柩之后,其余人等燃放鞭炮,撒着纸钱,抬着灵柩热热闹闹上路。 本地还有一个习俗,抬灵柩的人在出殡路上要“整”孝子:就是故意将灵柩推、退不走,要孝子下跪,才会慢慢前行,反反复复,故意炒蛋。这一习俗源自本地民间历来对待平时不孝顺老人的孝子的惩罚:抬灵柩的人是要孝子跪石渣、牛粪、臭水塘、烂泥浆或者跪在江河水中,然后才肯前行的习惯做法,叫做“整”孝子。最后慢慢自然形成了热闹炒事的风俗和习惯。当然对待平时孝顺老人的孝子们是会酌情轻罚的。 灵柩到了卜葬地,先将灵柩垫放一旁,到了下葬吉时,“地理”先生按程序作完一应法事,就在“金井”中烧纸钱“暖井”,“地理”先生再念念有词,将一个雄鸡的鸡冠咬破,用鸡血点了几处方位,然后丢入“井”中,再 将雄鸡捞出,就用缆绳将灵柩吊入“井”中,棺盖拉一条红色中线,与“金井”前后桩红线调整重合。“地理”先生再念念有词,孝子们跪在“金井”四周就开始用手往“井”中撒土,接着有执事之人给孝子分发米和硬币,再让其他帮忙人等填土砌坟。这时孝子们就可以回家准备祭品,等到坟墓砌成之后就可以到坟上祭祀了。 第三天早上,孝子们要到新坟上祭祀,叫做“复山”。当天还要自带肉菜到娘舅家吃一餐饭,在娘舅家门外包上孝布,跪地燃放鞭炮,等娘舅家人扶起才能进屋入座,不得谈笑多话,吃完可以不辞而别(这一来源我则不知其详)。 以后还有“五七”(三十五天减去五天,即下葬后第三十天)由男孝子出资祭祀的习俗,“七七”(四十九天减去七天,即下葬后四十二天)由女孝子出资祭祀的习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