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地落是盐边县一个边远的傈僳族小村庄。 或许你并不知道密地落在哪,也不知道它缘何而名。但只要到了密地落,你便能读懂什么叫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2014年12月24日,来自市内外的400多位宾朋与密地落28户傈僳原住民,度过了一个难忘的阔时节。当地原汁原味的傈僳族文化、原生态高山植被、清冽山泉、纯净空气,让人流连忘返。 密地落之谜 密地落却是地道的傈僳村庄。他们是什么时间在这里定居,无从考证,不过很多外地的傈僳族人都到这里来寻根。 为什么一个28户人的偏远高山村会成为寻根之地?密地落缘何得名?村民说法不一:有人说,这里历史悠久,自古就是傈僳族的栖息地;有人说,这里有一棵神树,有神树的地方就是傈僳族的发源地。 无论是历史悠久说,还是神树说,都证明了密地落的独特性。那棵长在一片缓坡地、足有非洲大象腿粗的神树,叶子柔软,开着白花,像雪莲花。没人知道它长在什么时候,也没人知道它的名字。但人们知道,它农历十月会花开,一直开到三月间。 纸房村村委会主任胡国元告诉记者,为了弄清神树的来历,村里请来县上的植物专家,结果神树把专家难住了。最后,专家依据神树的特征和傈僳族人对神树的喜爱,为树取了一个诗意的名字:“多花含笑”。至此,神树有了身份,村里的傈僳姑娘在挎包上都绣上了“美丽的多花含笑”字样。 关于“密地落”的名字是怎么来的?说法也不一。永兴镇干部刘明松说,原来这里盛产萝卜,每年萝卜丰收的时候,当地老百姓都要比较谁家的萝卜大,而谜底要到最后才揭开,所以人们就把这里叫“谜底萝”,日子长了就误叫成了“密地落”。 阔时节之乐 葫芦笙、傈僳族服饰、锅庄、山歌、桶装自酿老灶酒……阔时节的元素简单、奔放。但不简单的是傈僳人用快乐化解苦难的处世之道。 遇见阔时节,就是遇见快乐。在密地落,阔时节就是彻夜狂欢,唱歌、跳舞、喝酒、说笑、谈情,直到天明。 对傈僳族群众来说,一年一度的阔时节类似汉族的春节。“这两年,我们的阔时节越办越热闹,参加的人越来越多,除了傈僳族,还有彝族、苗族、汉族人,就像个大家庭聚会。”80岁的蔡洪银高兴地说,在傈僳语里,“阔时”就是新年、过新年的意思,阔时节象征着丰收、喜庆、爱情、团圆、平安,是傈僳族群众对来年幸福美满、风调雨顺的祈福。 2014年12月24日,来自西区、云南华坪等地的傈僳族群众纷纷闻讯而来,村民更是扶老携幼、呼朋唤友,大山里异常热闹。 纸房村44岁的计生员蔡洪财是地道的傈僳族,能说会道的他被推选为节日文艺演出的司仪。“傈僳族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到了密地落,就要开心地跳起来、唱起来。”蔡洪财一语点爆现场氛围。 能歌善舞的傈僳族姑娘、小伙表演的节目一个接一个,中老年人也不甘落后,来自西区格里坪镇烂坝村40岁的海泽芬与她密地落的姑姑46岁的海国英的歌声震惊全场,一曲原滋原味的《姑娘歌》清亮、悠远;80岁的蔡洪银吹着葫芦笙现场献舞;3岁的李瑶瑶在阿妈歌声的配合下,一扭一扭地跳起舞蹈。 葫芦笙是傈僳族独特的乐器。密地落的葫芦笙高手,40岁的谷正财吹响葫芦笙,全场人都在海拔2300米、撒着松毛的草坪上跳起了锅庄。 市民李兰坤第一次参加阔时节,她觉得一切都很新鲜,手里一直拿着dv机拍摄,当锅庄跳起来时,她放下dv,加入欢快的人群。“好久没有这样开心了,这里湛蓝的天空、古朴的傈僳风情、优美的歌舞旋律,让人不知不觉就融入其中了。” 炖羊肉之鲜 山泉水清炖羊肉,是密地落招牌美食。 密地落盛产黑山羊,山间遍布山泉泉眼,山坡上萝卜随手可采,这些都是当地烹制羊肉的食材。 阔时节当天,36岁的杨银琴5点就起床和大家准备食物。山上气温低,傈僳族妇女却手脚麻利,支锅架灶、洗涮羊肉,一会儿功夫,三口特大号铁锅就炖上了羊肉。 “我们炖羊肉,汤锅里什么都不放,就是泉水烧开,把羊肉切成块,全部倒进锅里,用柴火慢火煨炖,一会儿就飘香了,然后再把萝卜放进去,又滋补又可口。”杨银琴一边切萝卜一边说。 午时,歌舞节目暂时告一段落,主人和客人们十人一圈,席地而坐,大盆热气腾腾的羊肉端上来,打着干花椒、胡辣子、葱花、盐巴等佐料的小铁碗每个圈放3个,傈僳人专门用来下饭的自制豆瓣也端上来了,大快朵颐,酣畅淋漓。 喝一口炖得发白的羊肉汤,全身暖和,再吃上一口软糯的羊肉,那滋味,感觉世界顶级美食也不过如此。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