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代以前我国还没有过生日的习惯,只有在孩子诞生时以羊酒相贺。如《汉书.高祖纪》载:汉高祖刘邦和卢绾同日生,里中持羊酒贺两家。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地区开始出现了作生日的风俗,但只限于双亲健在时才可以做,是出于孝亲观念,后来,即使双亲亡故,做生日的习俗依然如故。到了唐代,更把生日庆贺与祝寿古礼结合起来,并为后世所传承。我国习俗在给婴儿庆周岁生日时,民间常有“抓周”仪式,又称“抓龟”。这一习俗早在南北朝就已经流行民间,据《颜氏家训》记载:最初只是在孩子满周岁时,为其沐浴、打扮,换上新衣裳。然后在孩子面前放置弓箭、纸笔、饮食、珍宝、玩具等,女孩子面前还加上刀尺针钱。看孩子抓取什么东西,预言他将来的贪廉愚知和兴趣爱好。当时称之为“试儿”或“抓周”。此后,特别是唐代作生日之风渐盛,南朝江南流行的抓周风俗,这时仍在宫廷内流行,如武则天曾将皇孙都召集到大殿上,看他们嬉戏,“取西国所贡玉环钏杯盘,列于前后,纵令争取,以观其志。”据说唐高宗幼年时,“将戏弄笔,左右试置纸于前,乃乱画满纸,角边画处,成草书‘敕’字。” 一般来说,我国民间的“抓周”习俗是父母为周岁的婴孩沐浴后,给穿上外婆家送来的新衣服鞋袜,抱到厅堂八仙桌上去“抓周”。这时,八仙桌上早已摆满了书、笔、算盘、秤、尺、剪刀、玩具等,令婴孩双脚踏在“度晬龟”上,任其自由抓取桌上的东西,以他所抓着的东西,来预测他未来的一生和前途。如婴孩抓取书、笔,预示将来喜爱读书;抓取算盘、秤,则预示日后善于经商。这种抓周的习俗在我国流传很广,影响很大,大多在较富有家庭流行,贫穷家庭则较淡薄。 给婴儿庆周岁生日并行“抓周”的仪俗,各地基本相同,一般都是摆出糕点、书、笔、印章、算盘、铜钱、化妆品、玩具等,让孩子任意抓取,以此预卜他长大后的爱好和前程、命运。届时亲朋都要带着贺礼前来观看、祝福,主人家治宴招待。这种“抓周”,是寄托了上一辈对下一辈子的希望。在湖南,这种宴席上菜重十,须配以长寿面,菜名多为“长命百岁”、“富贵康宁”之意,要求吉庆、风光。周岁席后诞生礼结束。福建泉州旧俗将婴儿周岁称为“度晬”,是自婴儿出生后最为隆重的一个喜庆日子。是日要敬神祀祖,设筵请客,主人还要特别印制以糯米或面粉为原料的“度晬龟”或“四脚龟”馈送亲友,祈望婴儿能像善爬的龟那样,较快地开步走路,又像龟那样健康长寿。外婆家于外孙周岁时所送的礼品甚为丰厚,有衣帽鞋袜、披风、童被、布料,以及八卦项链、长命锁链、手镯脚环等金银饰品,其中缀绣的“度晬裘”(披风)和虎头图案的虎耳帽、虎仔鞋,颇有特色,寓有避邪,吉庆、长寿之意。在北方山西地区,孩子一周岁生日一般是在奶奶家过,比较隆重。 生活习俗的变化是社会变化的反映。人的世代交替,这是一个自然过程,这一过程在社会层面上传递着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社会习俗文化在一代人传到另一代人的过程中不可能不发生任何变化,生育习俗也是这样。生产方式的变化、生活价值的转移等因素是民俗变化的根本性动力,虽然这种变化可能是缓慢的,但是却是在不断进行的。今天,我们的生育方式同过去相比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很多旧的习俗已经不复存在,只能在记载中去了解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