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礼记•乐记》中“和”的观念

http://www.newdu.com 2017-12-22 姜辉 佚名 参加讨论

    引语:《礼记•乐记》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音乐理论著作和美学思 想著作,它对“乐”的根源、本质、作用和审美特点等方面做了系统 深入的论述,这在我国音乐史和美学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礼记• 乐记》之所以能够在我国思想文化上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还因为 它比较系统地概括了先秦儒家学派“和”的基本美学思想。
    
    一、“声”、“音”、“乐”三者的关系
    要明了《礼记•乐记》的所体现美学思想,首先要明了“声”、 “音”、“乐”这一组概念的关系。《礼记•乐记》曰:“感于物而动, 故形子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 旄,谓之乐也。”又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子声。 声成文,谓之音。”由此可见,“声”是人们看到、听到或感受到周 围的自然环境之后所产生的声音,这种声音的特征就是“感于物而 动”。当这些声音按照某种规律发生变化,形成一定的节奏、音调, 就形成了 “音”。《正义》对“声成文”解释为:“清浊虽异,各见于 外,成于文彩。”声之所以能“成文”是由于声的清浊变化有规律, 形成一定的结构和组织,不再是简单的声了,就如同文章不再是单 个的字词一样。《礼记•乐记》中说:“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 之乐也”。按照郑玄的解释,“干”就是盾脾,戚指斧(兵器),这两 种器具是周武王所制武舞中,舞人手执的器具;羽指雄性山鸡尾,旄 指牦牛尾,这两种是文舞中舞人手执的器具。由此可见,当人们用 乐器将“音”演奏出来并用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则成为了“乐”。
    由以上分析可以见出,“声”是人们对周围坏境之状态或变化 的有感而发,由“物”引起,强调客观自然界对人的影响;“凡音之 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音”是人心感物的结果, 强调主观的人对自然界的回应。而“乐”则是人与自然的统一,主 观与客晚的统一,“六者(指哀、乐、喜、怒、敬、爱六心)非性也,感 于物而后动。”既强调“物”引发情感的作用,又强调人采用乐器、 舞蹈等技术手段对自然界进行回应,是实现了天人合一的产物。
    二、“礼辨异,乐和同”
    《礼记•乐记》主要在谈“乐”的问题,但作者并不是在孤立地谈, 而是按照儒家传统观念,将乐结合了其它治国要素来谈。诚如李泽 厚和刘纪纲所论不论《乐记》的作者为谁,从它的基本思想来看, 属于荀子学派。” m而其确实按照荀子的思想,将“礼”、“乐”、“刑”、 “政”四者并立幵来,认为“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 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礼乐刑政四者,都是治理 朝政的需要,四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政”和“刑”是阶级 统治的宏观需要,而‘‘礼”与“乐”则会沁入人心,统一民众的精 神思想,以微观的、内部的、个人化的方式强化阶级统治。《礼记•乐 记》比较重视“礼”、“乐”之间的比铰,在文中多次将二者并列对 比,反复申明二者之间的差异。如:“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 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又如:“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 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再如:“乐者,天地之 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从《礼 记•乐记》对礼乐=者的对比不难看出,礼与乐虽然都是统一民心、 治理国家的阶级统治工具,但是两者的侧重点是不同的:礼侧重于 人心的自我制约,“礼者为异”,“异则相敬”,礼是人与人之间产生 差别的标准。由于礼的存在,人们才幵始制约内心的各种本能冲动, 认识到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的尊卑关系,认识到任何事情都应当有
    所节制。总之,礼是用来规定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关系的一套政治 体系。乐则侧重于人心的情感发散,通过人心感物的方式,强调了 人与人之间不仅要承认礼制所规定的差异,还要有相互的认同、宽 容,君民之间不仅要承认君尊民卑、君上民下,还要求统治阶级与民 同乐,关心民生。正像有论者指出的“乐的作用在于统合,通过乐 的作用从情感上来协调封建社会中各个等级的关系,使各个等级的 人们都能相亲相爱。” [21
    表面上看,作者认为礼乐二者性质相异,但实际上就此二者的社 会作用而言却是一致的,甚至是相得益彰的。“礼者为异”,将君臣贵 贱的等级加以严格的区分,防止以下乱上,防止封建王权的旁落;“乐 者为同”,维持了不同等级之间的联系,保持了一沖相对和谐的社会 持续。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因此作者说: “礼乐之情周”。二者相互补充,但任何一方又不能被任意夸大,如果 片面强调两者的某一个方面,就会产生不良的后果,“乐胜”则“合 行不敬”,“礼胜”则“析居不和”。因此,可以见出《礼记•乐记》 的作者继承并加以发挥了荀子的观点,强调了当时音乐在社会、政治 生活中的作用,这沖作用概括起来说就是“礼辨异,乐和同’穴个字^
    三、《礼记•乐记》中“和”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
    儒家学派自肇始之时就对天充满了敬意。在孔子的学说中, “天”大多并不是指天神,孔子所说的天是具有生命意义和伦理价 值的自然界。天人合一是指兼济S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人与其所 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相互感ffi相互协调最终达到相互适应的过程,用 现代话语来讲,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共生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就 本质而言,人和S然是相通的,只有达到了形而上的天人合一,才能 真正达到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人之间的和谐。”[4]可以说,《礼 记•乐记》在整理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成熟形态的“天人合一” 思想。它提出:“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春夏 秋冬四时交替往复,冷热调节,风雨相济,才是天地运行的道理。作 者将白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在一起,认为人类社会只有以自然界的 存在方式存在,才能够良好地运行。这种统一的基础是“气”。“《乐 记》认为天有阴阳之气,此阴阳之气生养万物,给万物以生命。所 以天、人、物统一于‘气’,自然、社会统一子‘气’,‘气’使宇宙成 为一个和谐的整体。”[5]由此可见气是一个重要的范畴,它贯穿在 整个天人合一的思想中,《礼i己•乐记》中人与自然,或者说社会与 自然界被统合在一起了,而这既是当今美学界所追求的至高巨标, 又是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由此可见,《礼记•乐记》 所倡导的社会发展观到现在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礼记•乐记》较全面地总结了儒家美学“和”的基本观点,这 影响了几千年大众的思想和审美取向。它描写了通过“乐而不淫, 哀而不历”的音乐使人的心理和精神达到平和,使人与人之间和睦 相处、人与白然之间和谐共存。这至今依然对我们的生活有所影响, 那就是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平同生、可持续发展,人与社会、人与人 和谐共处、快速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