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语:中国古代“礼”概念包括礼节仪式、伦理道德、政治等级三层含义,三者虽有联系但各有特定的 内容。作为中国礼制史研究的对象,礼仪、礼制都是特指“礼”的礼节仪式层次。礼仪包括民间礼仪与国家 礼仪,后者即通常所说的“礼制”亦即礼仪中具有国家背景和政治强制力的部分。 祭祀 中国古代“礼”概念包括礼节仪式、伦理道德、政治等级三层含义,三者虽有联系但各有特定的 内容。作为中国礼制史研究的对象,礼仪、礼制都是特指“礼”的礼节仪式层次。礼仪包括民间礼仪与国家 礼仪,后者即通常所说的“礼制”亦即礼仪中具有国家背景和政治强制力的部分。礼仪制度有别于其他典 章制度的本质属性在于其表演性、象征性和程式化、标准化。表演性、象征性使礼仪具有高于日常生活的 特殊意义和广而告之的公示功能,程式化、标准化使礼仪具有高度的组织性、规范性以及维护和强化社会 政治等级的功能。中国古代礼制的发达使礼仪的两种特性得以充分发挥,从而給中国文化烙下极度重视 表演和程式的印记。 (1)表层的“礼”是指各种程序化的仪式、礼典、礼节及与之相关的事物。这是礼仪、礼乐、礼器之 “礼”。春秋时期楚大夫蓮启彊曾说:朝聘有珪,享眺有璋;小有述职,大有巡功;设机而不倚,爵盈而 不饮;宴有好货,飱有陪鼎;入有郊劳,出有赠贿,礼之至也。”①薳氏列举的事例虽然仅限于外交礼仪, 但仍可反映礼节仪式的主要特征。这是“礼”字较通常的含义,是冠、昏(婚)、丧、祭诸礼典以及揖让 周旋等各种繁文缛节的统称。春秋时期某些政论家还特意将“礼”的这一层面称作“仪”,强调它与政 治等级意义上的“礼”有重大区别②。古代礼书中常见的威仪、曲礼、礼仪、礼乐、仪节、节文、仪式、仪 注等名称,均特指“礼”的这一层面而言。 (2)“礼”是包括慈、孝、忠、信等道德要求在内的伦理道德体系,是统领各种德目的最高道德、最 高伦理。这是礼义、礼教之“礼”。春秋后期齐大夫晏婴有大段论礼的名言,其中提到:君令臣共,父 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又说君令而不违,臣共而不贰,父慈而教,子孝而 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③他的意思是说,当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等伦理关系达到全面和谐,就意味着“礼”的功效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是礼治 的最高境界。晏婴将“礼”视为超越于各种道德名目之上的纲领性的范畴。伦理道德是具有指导性 和约束力的行事准则、行为规范,所以春秋人又往往把“礼”理解为世人应当遵守的公理、正义和规 则,如周内史过所谓“昭明物则,礼也”,周单襄公所谓“奉义顺则谓之礼”④,即可为例。伦理道德(包 括带有习惯法性质的道德禁律和相应的教化手段)意义上的“礼”,被当作一种政治理念时意味着相 对温和的教育和感化,它与侧重强制和惩戒的法律、法典意义上的“法”相对应。先秦儒家主张的“礼 治”即侧重于“礼”的该层含义。 (3)“礼”是指政治等级、政治秩序及一系列相应的政令法规。这是等级制度、国体政体之“礼”。 晋卿随武子说: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贵有常尊,贱有等威,礼不逆矣。”⑤楚大夫申叔时谈到太子教育 时说: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明等级以导之礼”⑥。他们都强调“礼”的实质是等级制度。晋大夫女叔齐所谓“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则是强调政治等级意义上的“礼”比表层的 “仪”更为根本和重要。另有一些人还用“礼”指称整个社会政治结构,如晏婴在谈论礼治时还说到: “在礼,家施不及国,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这就不单是说等级 制度,而且把身份、职业的区别和相关体制也纳入了“礼”的范畴。这层意义上的“礼”,《荀子•富国》 有经典表述: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值得注意的是,有人还从等级、秩序 之义出发对“礼”概念作了引申和发挥,把“礼”说成了无所不包无处不在的“宇宙的法则”。子大叔所 谓“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 也,民之所以生也,是以先王尚之”,即属此类。这种“礼代表等级和秩序,等级和秩序是普遍法则, 故礼具有绝对普遍意义”的思想,把“礼”的外延无限地扩展了。 从思维发展史的角度看,包含着上述三层内容的“礼”概念的确立,是商代以来人们对“礼”的认 识由浅入深,不断丰富和扩大其内涵的结果。人们最早只对直观的器物、酒醴有所感知,只在礼物、 礼品的意义上使用“礼”的概念;以后逐渐对各种礼仪用品和形形色色的拜祭行为加以综合,抽象出 礼仪的概念;继之发现礼仪背后所蕴含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要求;最后才认识到所有礼仪、规范的背后 存在着_种决定性的等级结构。春秋以后,“礼”概念的基本内容和范围趋于稳定,历朝文献特别是 儒家文献论说的“礼”大致不外乎这三层意思。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三部礼书《周礼》、《仪礼》和《礼 记》,号称“三《礼》”这三部经典的主要内容恰巧分别和上面分析的“礼”的三层含义约略相当:《仪 礼》主要记述节文仪式——即在特定情境下使用的带有表演色彩的一整套行为体系;《礼记》大体论 述伦理道德思想,侧重阐发各种仪式的道德意义;周礼》(原名《周官》)则主要是对政治制度的设计。 以上对“礼”概念三层内涵的分析,是说“礼”概念具有此种内在的逻辑结构,事实上人们在具体 使用“礼”概念时却并不一定专指其中的某一层含义,“礼”也可能是同时包含着三层意思的笼统的概 念。例如先秦儒家所说的“礼”往往同时包含重礼仪、倡教化和明等级的思想。唐宋时期用“中华礼 教”抨击佛教的学者也大多是在综合意义上使用“礼”概念的。之所以存在这种情形,是因为“礼”的 三方面内容本身就是密切关联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等级不一定通过礼节仪式表现出来(它更多地是 通过日常行为来体现),但所有的礼节仪式都会集中地反映出当时的道德要求和等级秩序。礼仪与 道德规范、等级制度的关系,如同皮肤与血脉、脏腑的关系,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会出现春秋末期某 些贵族所说的表里不_、“仪”“礼”脱节的情况,总体来说则是经常保持紧密的联系。不过,这三个层 次毕竟有所不同。伦理道德和政治等级_旦形成,就时时处处影响社会生活,与每个社会成员形影 不离,而礼节仪式却只存在于特定的场合,是一种有意超越日常性的郑重安排和有时限的特殊活动。 分清“礼”概念不同层次的内涵,对于准确把握中国礼制史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具有重要意义。晚 近出版的一些有影响的礼制史著作,对“礼”概念缺少分析,笼统含混地论述所谓“礼的起源”等问题, 在笔者看来殊不恰当,因为这类问题只有分解为仪式的起源、道德的起源、等级制度的起源等许多具 体的问题来谈才比较合理。如果不对内容复杂和边际宽泛模糊的广义的“礼”作必要的分疏,讨论有 关“礼”的基本问题时就会导致论题游移不定,论证夹缠不清,从而使研究失去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