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是歌颂黄道婆在家乡推广、传授棉纺织技术的歌谣,流传了几百年。 黄道婆是宋末元初知名棉纺织家。又名黄婆,黄母,汉族。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华泾镇)人。出身在一个贫苦家庭,少年受封建家庭压迫流落崖州(今海南岛),以道观为家,劳动、生活在黎族姐妹中,并学会运用制棉工具和织崖州被的方法。 元代元贞年间(1295—1296年)重返到故乡,在松江府以东的乌泥泾镇,教人制棉,传授和推广“捍(搅车,即轧棉机)、弹(弹棉弓)、纺(纺车)、织(织机)之具和“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她所织的被褥巾带,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由于乌泥泾和松江一带人民迅速掌握了先进的织造技术,一时“乌泥泾被不胫而走,广传于大江南北”。当时的太仓、上海等县都加以仿效。棉纺织品五光十色,呈现了空前盛况。 1330年黄道婆去世以后,松江府曾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松江布有“衣被天下”的美称。松江人民感念她的恩德,在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为她立祠,岁时享祀。后因战乱,祠被毁。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乡人张守中重建并请王逢作诗纪念。 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年)张之象塑其像于宁国寺。清嘉庆年间,上海城内渡鹤楼西北小巷,立有小庙。黄道婆墓在上海县华泾镇北面的东湾村,于1957年重新修建并立有石碑。上海的南市区曾有先棉祠,建黄道婆禅院。上海豫院内,有清咸丰时作为布业公所的跋织亭,供奉黄道婆为始祖。 黄道婆纪念馆,于2003年3月21日开馆,门楣上有“先棉”二字,代表的是中国棉纺织业的先祖。纪念馆设三个展馆,正房的主展览厅门柱上写着“纬地经天棉植见慈恩一方衣被,梯山航海机声垂教泽千载馨香”的对联。门楣上有著名学者周谷城先生题写的“衣被天下”四个大字,可见,黄道婆所带来的先进的纺织技术,所带来的极大影响。静雅的院内简朴庄重,浓郁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展厅前矗立着高达2.2米的黄道婆手持棉纱与梭子,眼睛正向远处眺望的塑像,栩栩如生。 纪念馆主展览厅门内有原纺织工业部长吴文英的题词:“纪念黄道婆,研究黄道婆,宣传黄道婆”。正房两边偏房门柱上的对联写的很好:“一梭穿行宇宙,两手织就云霞”和“纺出酸甜苦辣,织成春夏秋冬”。整座纪念馆地方不大,元、明时期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在绿树环抱下显得格外清幽古朴,自成一体,很有韵味。 纪念馆设三个展馆,主展厅展示黄道婆的生平事迹以及她对中国纺织事业作出的历史功绩,其他两个展厅分别展示不同时期的纺织工具和棉纺织品。纺织工具展厅里,弹花机、纺纱机、织布机样式各异,共有30多台(件)。在棉纺织品展厅里,各种花色的棉土布、蓝印花布、棉织衣裤、围裙肚兜、床单被套等物件有300多件,其中不少是明清时期保留下来的珍品。 前几日去瞻仰黄道婆墓,看到墓四周翠绿环绕、环境清幽,卫生十分干净。并且有专人负责打理,感觉特别欣慰。因为古人墓地周围堆满了垃圾、被拆被毁、野猫野狗满地跑的新闻,时时出现在人民的视野中。看到这里如此负责认真,由衷感叹。 据说明清宫廷里都用江南出的布料,正如纪念馆中描述的话说的好,中国历朝历代,有多少达官显贵,都已消失在茫茫人海中了。而黄道婆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却能够名垂青史。其中的道理很简单,我们做为普普通通的一个社会成员,金钱和名利算是什么,钱多钱少只要能够满足生活中的基本需要就可以了。要努力地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做一些能够给予别人帮助的事,才不妄白来人间。 (图文均属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