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黎里古镇 文物胜迹一:黎川八景

http://www.newdu.com 2017-12-23 《古镇黎里》,李海珉 佚名 参加讨论

    黎里古镇的文物,包括古迹,据《黎里志》《黎里续志》及《吴江县志》记载,共计258处。截止2012年,正式确立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古迹,计28处,见本书概述一章。其实,古街风光一章,驳岸河埠、缆船石、古桥、厅堂、牌坊等,在黎里大多已经列入了文物名录,还有廊棚、弄堂、民居等,现在大多暂时还不属文物,不过,随着文保意识的增强,也将作为文物保护起来。
    本章重点介绍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柳亚子旧居、吴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禊湖道院。江南名刹罗汉寺,已有1700余年历史,原本肯定属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惜早已毁弃。罗汉寺在不久定将恢复重建,只不过寺庙的重建最好由宗教局牵头,利用民间资本。早在几年前,吴江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专门委撰稿人作过详细调查,留下了厚实的资料,为恢复这座江南名刹作出准备。现在将此文略作修改,收入本章。黎川八景和禊湖书院,在黎里影响深远,现在还有遗迹。目前黎里古镇管委会成立,拟恢复原有四景,增建新的四景,组成新的黎川八景;将在禊湖书院旧址,打造新式的书院。问心堂中药铺与老茶馆万云台,正预备列入文物名单,百年老店在黎里百姓的眼中,胜过一般文物,现在作为黎里胜迹,列入本章。
    一、黎川八景
    明初开始,黎里的一班文人,逐渐酝酿起黎川八景。据考,第一批八景的确定,最迟不会晚于成化(1465-1487)年间。这八景是:吴山耸翠、黎水澄清、拙庵故居、登瀛遗迹、岳宫旛影、禊湖夜月、月湾渔舍、罗汉钟声。
    吴山耸翠
    后梁开平三年(909)吴越王钱镠划吴县南地、嘉兴北境,开始设置吴江县,其中越溪大部分土地隶属吴江,此后历朝官府相沿成习。每当艳阳高照,轻风徐来之日,黎里民众站立高处,吴山、七子山远如眉黛,旺山的峰峦上,树木层层叠叠,如在画图之中。新中国成立之初,越溪的旺山一带遵循老例归属吴江,可是由于交通不便,管理上难度较大,不几年就划归吴县。吴山耸翠,正是当年远望寓目的好景色。
    黎水澄清
    黎里的水来自浙江天目山,特别的清澈。天目山的清泉,汇入太湖,连通长江,使太湖蓄有三万六千顷淡水,孕育了数千个富庶繁荣的城镇,因此太湖异称“太富”。天目山的来水,最后经黄浦江流入东海。黎里镇正是处于太湖与黄浦江之间的一个富庶集镇。黎里百姓,生活、生产离不开这澄清的河水。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黎里人汲取生活用水依然是黎川中的活水。
    拙庵故居
    拙庵是赵磻老的号,赵的故居在花园浜,亭台楼阁,池沼假山,佳树异卉,一年四季都有花香与鸟语,是吴江县第一个私家园林。将拙庵故居列入黎川八景,一则固然是因了这里的景色美好,另一则,也是更为重要的,因为黎里民众怀念这位圣贤。
    登瀛遗迹
    明代有个太学生秦登,在他的《八景亭记》中记叙登瀛桥时下了“潘学士之词,宗瀛洲妙选也”一句。据考,潘学士名如珪,词作十分高妙,人品更高,因此,潘学士住处附近的那座浒泾桥(现在的黎新桥北堍),正式取名为登瀛桥。据传,潘如珪迫于压力,两次参加元代发解试,两次顺利通过,可是接下来他两次都说自己病了,不能参加会试。元代发解试是省一级考试,通过后只不过取得会试资格,弃考回乡,那么仍旧一介布衣。黎里百姓都知晓潘学士的肚才,只要参加会试,得中进士犹如探囊取物,稳拿。在封建时代,考上进士就是登上了瀛洲仙山,可是潘学士不愿意。黎里百姓都说他在等待时机,待等明天子在上,他才愿意出仕,到那时,潘学士定能独占鳌头,“英雄三百辈,随我步瀛洲”。登瀛桥畔潘如珪的遗迹,居然列入黎川八景,可见黎里百姓对潘学士的景仰。
    岳宫旛影
    岳宫,就是东岳庙,又称全真道院,在镇作字圩,大陵桥(庙桥)北堍,此庙规模大,名气更大,黎里俗称大庙。庙内悬挂的旗帜,直到晚清民国年间依然是黎里西半镇一景。元代道教繁盛,至明朝中期以前,黎里镇都十分重视道教。岳宫旛影列入黎川八景,可以作证。
    有必要提一下的是徐达源《黎里志》的有关记载。全真道院,《黎里志》:元至正二年,道士何维一建。还是《黎里志》:东岳庙,一名东岳行宫,俗呼大庙,在镇之中市作字圩,即全真道院,初建无考,元延佑七年(1320),凌可久重建。先有明确建造时间“元至正二年”,后又有“初建无考”,两说矛盾。再说,元至正二年是公元1265年,南宋灭亡在1279年,当时江南尚在南宋统治之下,因此应改作南宋咸淳元年为是。
    禊湖夜月
    
    (3.1.1禊湖秋月)
    禊湖在黎里镇西北,又名金镜湖,犹如一面巨大的青铜镜,中间环抱一渚绿洲。早在南宋时期,这里就是黎里百姓游览的好去处。特别是月明之夜,天上一个月亮,湖中一个月亮。黎里民众有的乘坐画舫,携酒带菜;有的呼朋引伴,登上绿洲;更有的沿湖周游,欢声笑语。天朗气清,清风拂面,水波荡漾,真乃心旷神怡的乐境。
    月湾渔舍
    月湾,就是月漾湾,在牛斗湖与杨家荡南边,一大片的渔舍,渔家打鱼为业。那时的牛斗湖与杨家荡还是一个整体,一片浩瀚的大水,面积超过3000亩。明清两代,每年西北风起,总有舟倾船覆的事故出现,同治十二年开始连续多年有人捐资筑堤,才有了而今的牛斗湖与杨家荡。历史上咏叹月湾渔舍的诗歌不少,摘录一首以见一斑。徐崧《月湾渔舍》:“一曲清溪月漾湾,芦花几处钓船闲。箧中贮得鲜鱼满,好换春酒尽醉还。”
    罗汉钟声
    
    (3.1.2罗汉晓钟)
    罗汉古刹,在黎里镇的西北,禊湖的东侧,始建于西晋永熙元年(290),初名普同院,宋孝宗时赐额称罗汉讲寺。明朝成化十二年(1476),罗汉寺方丈千江月师,将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等主体建筑整修一新,增建了五百罗汉堂。僧众超过300之数,寺院面积扩大到50多亩,堪称罗汉寺的全盛时期。罗汉寺不愧为江南名刹,千百年来,它的钟声与杭州灵隐寺互相呼应。
    明朝末年,出现了第二批黎川八景:瀛桥联袂、禊湖流觞、毗庐晚眺、玛瑙春游、蕉泽菱舟、月湾渔舍、鸭泾帆影、鹤野歌声。
    瀛桥联袂
    登瀛桥,俗称浒泾桥,始建于何年月,没有明确记载。北宋时应当已经存在,不过那时是木桥,南宋时期肯定已经改建为石板桥,只不过缺乏记载而已。徐达源《黎里志》限于资料,只能说初建无考,明永乐二十年(1422)重建。登瀛桥一带,很早就是黎里集镇的热闹地段。桥边有茶馆、旅店,桥上肩挑叫卖络绎不绝,游人三三两两。袂,衣袖;联袂,手拉手,比喻游人众多。由于黎川的繁荣热闹,古人才将瀛桥联袂列为八景之首。
    禊湖流觞
    黎里初列八景时,禊湖中间那六亩地的绿洲上,城隍庙还未建成。明初,朱元璋诏告天下,每个县都应当确立一个城隍神,为之修建城隍庙,作为护佑地方的神灵虔诚供奉。吴江县城隍神是唐太宗李世民第14子李明。嘉靖年间,黎里修建城隍庙,作为李明的行宫祀奉。李明敕封昭灵侯,因此城隍庙又称昭灵侯庙,由于昭灵侯庙在禊湖的绿洲之中,因此又叫禊湖道院。自然的美景,再加人文的景观,因此禊湖更加热闹。
    禊湖的得名,与修禊有关。古代专门设有修禊节。修禊节有春秋两节,每年春季的三月上巳日为春禊节,七月十四日为秋禊节。春禊和秋禊,演变为一种出游临水、洗濯洁身、祓除不祥的风俗活动,逐渐兼带书法绘画、地方戏曲、舞蹈朗诵、花道、茶道、演奏等形式的文化活动,甚至发展为求偶节和求育节。其中春禊节,最为知名的是曲水流觞,聚会者在弯曲的水道边,上游放置酒杯,酒杯随水漂流,漂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杯喝酒。王羲之兰亭的那一次流觞,由于有了《兰亭集》,更由于有了王羲之的第一行书,天下咸知。其实黎里禊湖的流觞,在明清两代,与王羲之兰亭集相比丝毫不会逊色。直到民国年间,还有柳亚子组织酒社,引领30多人,在禊湖喝酒作诗,发泄对妄图称帝的袁世凯的愤慨。
    毗庐晚眺
    毗庐,即毗庐阁,罗汉寺的藏经楼,或者说是图书馆,一幢三开间的三层楼,收藏着数千部经书,最为著名的是宋代《开宝大藏经》。毗庐阁底层当中一间,一般寺庙供奉的为毗庐佛,也叫大日如来,四周沿墙壁设立小龛,供奉一千尊佛像。不过,黎里的罗汉诗似乎有所不同,供奉的不是毗庐佛,而是护民太尉秦乾的画像。原来秦乾是南宋人,宝庆(1225-1227)年间,吴兴有潘壬及其弟弟一起带头作乱,煽动了邻近几个县邑乱民,波及到吴江,黎里义士秦乾挺身而出,“登高而呼招义旗,一木拌支户十万。”(徐达源《同秋士、荻庄、竹书、木庵谒秦太尉庙》)二层与三层满是立柜,收罗着大量的佛经,中间安排放一张条柜,供僧人阅藏。
    黎里镇的读书人,常常与罗汉寺僧众一起赋诗填词,绘画作书。毗庐阁就是文人墨客的聚会场所,毗庐阁又是罗汉寺的制高点,每当傍晚时分,天朗气清,夕阳斜照,登临此阁,不仅是寺院全景尽收眼底,就是整个黎里镇鳞次栉比上万人家,也都在视野之中。
    玛瑙春游
    
    (3.1.3玛瑙春游)
    玛瑙庵,初名萧庵,南宋宝佑三年(1255),僧人原妙建造在黎里镇西大江中间的小渚之上。后来小渚西边为淤泥墉塞,逐渐与圩岸相连。元至治三年(1323),武林玛瑙寺僧大辙来黎,将萧庵移建至奎廉圩(现属上丝圩,村名朝阳),更名为玛瑙庵。此后多有修建重建,到咸丰十年(1860)毁于兵燹。民国年间,庵址成为养鸭滩,新中国成立后,是黎里哺坊的养鸭场。山不在高,有龙则灵。明代与清初,玛瑙庵的主持多数为高僧,他们富有学养,更有道行。与黎里,还有平望的有识之士多有交往。明代著名女画家汝文淑的孙子毛锡年,擅长丹青,应玛瑙庵大阴禅师之请,绘有《玛瑙春游图》,相与题咏者特多。后来汇集成《玛瑙春游诗册》。
    玛瑙庵一带,风景秀丽,每届春和景明,花香鸟语之日,这里是踏青赏春的好地方,游人如织。
    蕉泽菱舟
    黎里水乡四周湖荡密布,适宜植菱。根据《黎里志》记载有位徐云路曾作有一首水乡采菱歌,先读一读此歌的题目:《黎川多潴泽,村民界水为田,率种菱芡,翠殷紫茎,掩映蓼红苇白间。秋时采采娇娃,倚棹容与中洲。或坐花缸,听其所之。菱歌曳响,碧云不流,洵水乡逸致也。余侨居湖滨,际兹佳日,欣焉命棹,循游神往,辄为是歌》。当不难想象那时的菱舟上采采娇娃的采菱曲有多动听。再看汝璞的《黎川棹歌十首》之一:“村北村南湖水澄,棹歌十里月初升。侬家焦泽湾边住,每到秋来唱采莲。”看来,黎里种菱的湖荡比比皆是,每当采菱时节,菱歌此起彼伏,好一道美丽的风景。
    月湾渔舍
    与前八景相同,不赘。
    鸭泾帆影
    
    (3.1.4鸭栏帆影)
    鸭泾帆影与唐朝著名诗人陆龟蒙有关。据《新唐书》等书记载,陆龟蒙字鲁望,长洲(即今苏州)人,家居松江甫里(甪直古称),一生往来江湖,在苏南多处居住,由于行无定踪故而自号江湖散人、天随子。又据徐达源《黎里志》记载,陆龟蒙曾隐居于黎里镇南三里许的一个小村庄,建造别业,以养鸭自存,于是这个无名小村庄就叫作鸭栏泾,因为陆龟蒙,鸭栏泾南的那个荡取名为陆家荡,村北的那座拱桥取名为天随桥。现在天随桥,已经西移,改建成钢筋水泥桥,改名袁家桥。
    鸭栏泾掩映于湖光水色之间,每天舟来帆往,景色秀丽。鸭泾帆影自明代中期确定以来,一直位于黎川八景之列。
    鹤野歌声
    
    (3.1.5鹤渚渔歌)
    黎里镇东桥后底的北面,有村名鹤脚扇,就在后长荡边上,河港交错,圩围曲曲,岸柳农舍,渔帆阵阵,别有一番美景。晚上,渔火点点,渔歌声声,你唱我和,此起彼落。明清两代,此地出了一句黎里俗话:“鹤脚扇屋脊高,十个姑娘九个俏。”请参看本书《黎里俗语》一节。
    到清初第三次确定黎川八景,这八景是:书院春风、禊湖秋月、鸭泾帆影、罗汉钟声、中流阁势、鹤渚渔歌、烟村夕照、揽桥积雪。
    书院春风
    黎里镇禊湖书院,坐落在庙桥弄东,周宫傅祠堂西侧稍南处,是陈时夏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创建的,初名黎川学舍,后改禊湖书院。书院的出现,主要是为应考科举而设,不过也提升了黎里镇的文化品位。禊湖书院也列有八景,以“石香春色”为首,那是乾隆皇帝一幅梅花图,赐予周元理,周带回家乡勒石成碑,其他七景是:梧翠新凉、学古修篁、读书丛桂、南楼清磬、曲庑朝曦、学舍论文、凌霄玩月。
    禊湖秋月
    禊湖是黎里民众游湖赏月的好去处,特别是秋高气爽的金秋时节,明清两代每年八月十一至十六日,皓月升起,市河石桥上的桥亭挂出彩灯,商铺店家祭起宫灯,家家户户焚香点烛。湖中心的禊湖道院每天下午与晚上都有戏文,道院内外商贩云集,百货杂陈,食品小摊,小儿玩具样样俱全。八月十五城隍菩萨生日要出城隍会,十六日再出城隍夫人会,排场盛大,礼仪隆重。禊湖道院还要参与每年的“中秋显宝”。有关情况可参见本书第三章《文物胜迹》之《禊湖道院》。
    鸭泾帆影
    与前八景相同,不赘。
    罗汉钟声
    早在明代的第一批八景,罗汉钟声位列其间,明代第二批八景中有毗庐晚眺,毗庐是罗汉讲寺的重要部分。清初确定的第三批八景,重新恢复罗汉钟声为八景中的一景。对于罗汉钟声,黎里的文人留下了不少诗歌。且引录乾隆年间周元瑛的《罗汉钟声》一道七绝:“罗汉西归水寺幽,白云红树拥钟楼。五更敲醒千家梦,一百八声风自悠。”凭借此诗,可以知道,自古以来罗汉寺钟声一直是撞击108下。
    中流阁势
    黎里镇东头的小官荡,设有东栅,水中有个中立阁,俗呼八角亭。对于中立阁,黎里民众有颇多的传说,其中一个与刘伯温有关。说大明王朝刚刚建立,刘伯温陪同朱元璋来到黎里,看到黎川市河活脱脱一条巨龙,蜿蜒东行,龙头就在小官荡。刘军师一看不妙,这里有龙气,将有龙种降生,于是让朱元璋下诏,建造一座中立阁,镇住龙头,不让抬头,更不让降生真龙。其实,根据《黎里志》记载,中立阁问世于清代,由里人陈时敏率先捐资,于乾隆九年(1744)正式建造,当然与刘伯温、朱元璋无关。不过,中立阁问世后,就是黎里民众登高游览的好去处。
    鹤渚渔歌
    第二批黎川八景中有“鹤野歌声”,到第三批八景,改称“鹤渚渔歌”。对此黎里的骚人墨客,多有吟咏,且引录冯殿雄《鹤渚渔歌》一首:“渔者舟为屋,清歌晚自娱。几家依浅渚,一棹出平湖。风荡波间月,声惊水宿凫。夜凉欹枕听,信口是吴歈。”吴歈,就是吴歌,看来,黎里过去是吴歌盛行的地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渔家改捕为养,渔歌本是打渔时吟唱的民间小调,现在劳作方式不同了,渔歌基本消失。不过,从吴歌传承这个角度来看,黎里,特别是附近的村落里,宣卷、堂名很多,他们演唱的就是吴歌,或者说是吴歌的一种。
    烟村夕照
    
    (3.1.6江村夕照)
    黎里镇南的御儿滉北岸,旧名染字圩,在南栅出港靠东处,村上有一祠庙,原祀宋护民太尉秦乾,清康熙年间重建,后来又增祀一位为民造福的施相公,所以秦太尉庙又名施相公庙。御儿滉面积不大,才300余亩,不过,此荡呈楕圆形,水质特别澄清。傍晚涉足荡边,夕阳斜照之下,湖面波光粼粼,帆影点点,近处的江村、三家村、鸭栏泾,炊烟袅袅,真乃触发无限遐思的一个好去处。
    揽桥积雪
    
    (3.1.7揽桥残雪)
    黎里镇东的揽胜桥,旧名揽桥、览桥,跨危字、福字两圩,明弘治二年(1489),里人严以诚捐资建造。此后,历朝历代都有修建重建。这里是黎里第一大村施家港与史北等村落农民上街的必经之路。现在残存的揽桥,是一座破败的梁式桥。根据黎川八景留存的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照片,揽桥是一座鸭蛋型的石拱桥,桥南一座歇凉亭,桥美亭美,景色更美。每年冬季下雪,黎里民众喜欢到此观赏雪景,因而“揽桥积雪”列入黎川八景。
    清乾嘉年间,黎里酝酿出了第四批黎川八景,徐达源将它载入《黎里志》。这八景是:玛瑙春游、禊湖秋月、罗汉晓钟、中立晚眺、鸭栏帆影、鹤渚渔歌、江村夕照、揽桥残雪。
    玛瑙春游、禊湖秋月、鹤渚渔歌三景,与以前的完全相同;罗汉晓钟、鸭栏帆影、揽桥残雪,分别由罗汉钟声、鸭泾帆影、揽桥积雪得来,内容基本相同。值得提一下的是中立晚眺和江村夕照。
    中流阁势和中立晚眺,都源于那个俗称八角亭的中立阁。中立阁是一个三层的高亭,具体内部设施可以参阅本书第六章《黎川杂录》第一节《黎里俗语》中的“忧啊忧,八角亭上那个葫芦看你奈何抹油”一条。中立阁在明清两代是黎里的制高点,每当傍晚,夕阳西下,登临此阁,黎里全镇,参差上万人家,尽收眼底。每年的重阳节,黎里的老人大多要到中立阁登高远眺,祈求身轻脚健,安康长寿。此阁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依然存在,现在仅存遗址。在古镇保护与开发的进程中,将建议恢复旧观。
    
    (3.1.8中立晚眺)
    烟村夕照和江村夕照,虽然仅仅一字之差,不过,烟村,地点并不明确,改作江村,此景有了明确的地点。黎里镇三家村之南有御儿滉,御儿滉北岸有秦太尉庙,也称施相公庙;御儿滉南岸,根据徐达源嘉庆五年(1805)所绘地图,就是江村。其实江村所在的那个圩有专名,叫怀古圩,地势低洼,吴越争霸时,这里是大片草泽,后来四面围堤筑坝,开垦出了1800余亩低田。怀古圩,后人写别了成为围果圩。怀古圩上,江村所在地,地势相对说高一些,村民背靠御儿滉而居。到清朝末年,江村农民,在怀古圩的南部找到一条小浜,稍加开挖,挖出来的汙泥分填东西两岸,江村约40来家农户,全部南移居住,此浜取名甘家浜。江村的农民上街,只要用船渡过御儿滉,没几步就到了黎里镇的横街。民国年间,移居甘家浜的农民仍旧摆渡上街,直到二十世七十年代。现在甘家浜与其他乡村一样也通了公路,不过,原江村所在地,甘家浜的农民仍旧称之为“大街上”。御儿滉、陆家荡、塔荡,还有怀古圩,这里是吴越古战场,每当夕阳西下时分,历史上有过无数文人在此凭吊怀古,发抒怀古之情思而吟诗填词。看来,江村夕照在御儿滉周边,重点在怀古圩,不在秦太尉庙所在的染字圩。
    徐达源在将新定的黎川八景选入《黎里志》,请了平望一位书画高手,描绘了八景图,每一景还配上一首五绝,图绘得相当有水平,诗配得也确当。据蔡丙圻《黎里续志》记载,这位书画高手姓陆,名俊,字智千,一字不然,号猗竹,晚年号鹤癯道人。此人幼年读书过目成诵,年方弱冠,忽得咯血疾,遇异人,教以静养,身体终于渐渐复原。陆俊好学深思,纵笔为文,常常顷刻数千言,形神俱化。诗笔清峭绝俗,书法赵文敏,画山水酷似石涛。又懂医道,能为人治病。陆俊的黎川八景图与题诗,下有三方印章,一是启首章“十一纳”,二是落款处白文印“鹤道人”,三是朱文印“不然”。根据印章,参考老一辈的口耳相传,原来陆俊终生未娶,他信佛奉佛,是一位在家居士,“十一纳”,其实就是“士纳”。古人认为能推十为一谓之士,就是说具备概括总结能力者为士(读书人);纳,本意指缝补,也指僧衣,百纳衣(袈裟),这里指代和尚。“士纳”,陆俊认为自己具备读书人与和尚两种身分。陆氏高高的个子,清瘦有神,稠人广众之间,似有长身鹤立的姿态,故而取号鹤道人(陆有印章中,“道”是籀文,“行”字内加一个“亻”),晚年越清癯,改号鹤癯道人。
    下面将陆俊为黎川八景的配诗引录如下:
    《玛瑙春游》:春风轻扑尘,佛地易沉酣。五色欲无主,花明玛瑙庵。
    《禊湖秋月》:湖声撼秋月,秋又感人多。吹破老蛟笛,寒流迸棹歌。
    《罗汉晓钟》:烦恼不能说,孤僧半睡醒。蒲牢得事吼,呜咽落残星。
    《中立晚眺》:披襟看暮色,阁影漾清流。直上层楼去,天涯赴远愁。
    《鸭栏帆影》:鸭语闲春草,微风蹙浪花。何人轻起棹,帆影漾残霞。
    《鹤渚渔歌》:一声唳老鹤,十里歇渔歌。鹤亦有情者,飞飞近绿簑。
    《江村夕照》:千村红一片,枫叶烘深秋。无数龙蛇影,惊鱼堕钓钩。
    《揽桥残雪》:心情懒不去,揽胜小溪桥。残雪寒犹在,西风冷洞箫。
    历史行进到现在,即使是清代中期确定的黎川八景也大多不复存在。玛瑙庵是玛瑙春游的主景,可是太平天国时期玛瑙被毁,此景基本不存。鸭栏泾、鹤脚扇,地名虽在,村庄已经面目全非,现在车运替代船运,帆影已经不再,鹤脚扇的渔民弃船登岸,建起了新房;还有那个江村不但迁移,连名字也变掉了。这四景,已经无法恢复,下面四景,尚有复原的可能。
    罗汉寺与中立阁,遗址尚存,黎里古镇管委会目前正着手恢复全镇旧貌,设想管委会可以与宗教局联手,重建这两处佛教胜景,到时让黎里民众再温那清脆悦耳的罗汉晓钟,重登中立阁晚眺全镇。揽桥还在,可惜拱形改成了梁式平桥,现在揽桥荡正在建设之中,建议修复揽桥,重整旧时状貌,那么揽桥残雪,仍将是黎川中的一景。
    八景保存较好的只有禊湖秋月,禊湖、明月、秋禊桥仍在。不过,禊湖被振黎桥横贯东西,两边蚕食掉了好些水面,湖面仅只原先的三分之二。建议拆除振黎桥,让望恩桥与禊湖道院这两处古迹气息互相贯通,恢复禊湖原有水面,务使禊湖秋月,重现她的光洁和明亮。
    原黎川八景可以恢复的只有四景,姑且称为旧四景。时代前进了,我们应当打造新的四景,组合成现代的黎川八景。(本文参考了查文雍的同题文稿)
    本文作者:黎里古镇保护委员会顾问李海珉
    注:《古镇黎里》一书经原作者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