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历来以商业繁荣著称。远在两宋时,温州的贸易活动已十分活跃。 温州历来以商业繁荣著称。远在两宋时,温州的贸易活动已十分活跃。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温州设置了市舶司,管理和开展海外贸易。"一片繁华海上头"(南宋杨蟠诗)。"繁华依旧小杭州"(清郭钟岳词)。说明温州曾是著名海滨城市。清时较大的商业有南货、广货、中药、酱园、当铺、钱庄、银楼等。店家牌号多以恒、裕、源、泰、丰、昌、宁等吉祥字命名。温州人善于经商的传统,一直继承至今。 [会市] 集市进行贸易活动,在农村城镇居多,一般都有规定日期,如每月的"三、六、九"或"一、四、七"或是逢五、逢十,因地而异,各有集期,俗称"市日"。过去,在规定的集市那天,附近各地农民将自己生产的农副产品、土特产和各种手工业品,拿到集市交易。有的地方还和庙会相结合,雇戏班演戏;各种小吃摊子遍地皆是,故又称"会市"。 如乐清白石三月初十大会市。是由街会形成的集市,有着悠久历史,集市地点在白石马道滩。白石山盛产竹木,资源丰富;附近有中雁胜景,每逢阳春三月,清明前后,游客纷至踏青、游玩。此时又恰春耕大忙前,附近山区农民挑来各类农具,沿场叫卖;手工业艺人、小贩也赶来凑热闹,逐渐形成一年一度的节会。解放后,每逢三月初九至十一,由当地供销部门为主体,举办物资交流大会。 [商业帮] 旧时商业活动中有帮派的组织。清末到民国时期,在温州市场上较占势力的是宁波帮和福建帮,人称宁波帮为财神,有"无宁不成市"的说法,并且有同乡会和会馆的组织。温州很早就有福建、四明、汀州等会馆。商旅云集,会馆成了客栈。如温州东门外有福建新官,是道光三十年(1850年)造的。这些商业帮派,是为了加强本帮势力,以操纵行情,垄断市场。另外,大家若有困难,则互相帮助,如有同乡人流落他乡,会馆会帮助解决一宿二餐,有时还帮助解决路费。有时鳏寡孤独,病死温州的,也由会馆收尸埋葬。 [拜师和辞退] 一般店铺学徒学习期为三年,没有工钱,剃头、洗衣(皂钱)由店里包下,到年底才有几元钱。学徒进店要先拜财神,再拜经理为先生,然后住宿都在店内,除日夜劳作外,每天清早还要帮先生倒夜壶。 商店雇用店员,一般一年为期。每年除夕,吃完"分岁酒"。店员们提心吊胆,因为这是决定店员来年去留的关键时刻。有的老板已把新的一年录用人员名单贴出,如单子没有名字,就得离店去另找职业。过去有些商店采用传统习俗,即老板在吃分岁酒时,亲自端来一碗鱼,鱼头朝那个,那么这个店员就是被解雇者;如鱼头朝老板自己,那就全部店员照旧录用,众人就皆大欢喜了。 [柜台] 经商店铺,都有一个柜台,如南货店、酒店、酱园等。一般是店堂三分之二作为柜台内,三分之一作为柜台外。柜台外既放门板,又可站顾客。店铺因营业货物不同,在匾(或牌)上写一斗大的"酒"字,或"酱"字。有的老酒店,还写上"太白遗风"、"刘伶停车"等文雅句子,以招徕顾客。店员站柜台,必须脸朝外,热情接待顾客,有大生意的还要给顾客设座奉茶。 [钱庄和银号] 钱庄的设立很早。因当时做买卖多以制钱计算,故称钱庄。后来以银两计价,因又改名银号。清时银号和钱庄并存。大时银号有裕通、春生两家,系宁帮。本帮有祥记。后来银号钱庄增多,高达数十家。因为旧时银行仅司收发钞票,为设汇兑存放。当时的钱庄操纵各业之间的资金流通、汇兑存放以及利息等方面业务。这些钱庄除了一般收存银钱外,主要还仰赖官绅的造孽钱存入,如怡记钱庄存款达十万多两银子之多。 [南货店] 南北货业,曾是温州旧时最大的行业,其中在南门最为集中,有"南门九间"之称。凡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民间信仰以及交际礼仪等,都得与南北货业打交道。南北货业,温州人叫果子店,就是南货店。它专营南北果品、土产特产。凡时鲜果品,瓶装酱酒,糖果饼干、虾子鱼生等都经销。 南货店设有店堂、帐房间、糕间、蜡烛间、栈房等处。人事组织有老大(读驮)、先生(经理)、帐房(财务)、出关(采购)、伙计(店员)、出栈(总务、食堂)、学徒以及季节性雇用的蜡烛老司、糕间老司等约十五六人。老板一般兼经理,也有的全权交经理负责。 [供财神爷] 按照传统习俗,商店一般都供财神爷,俗称"招财爷"。其神为赵公明,亦叫赵玄坦,其特征为:黑脸、骑虎,手拿钢鞭。有的还手捧元宝。要请木工用上等木料制作招财爷阁(即木龛),外面雕花涂金,内设神象、香烛、烛台。逢年过节,要大开祭,仪式为:先摆好香案、供品(三牲、酒、菜),敝开大门,店主长袍马褂,先拜天地,再拜财神,然后烧香、洒酒,最后和店员吃一顿饭,以示开业吉祥。平时每月初二、十六,按例祭拜。俗说:"初二、十六,招财爷吃肉。"店员们平时吃不到肉,这两天是托招财爷的福,将祭过的一斤猪肉,分切成两盆,外加一斤老酒,给店员作午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