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俗习惯,就连长辈为孩子取名,也大多打上了风习的烙印。10年文化大革命,家长多为子女取了“文革”“红卫”“捍东”等名字。这里要说的是黎里带“官”字的名字。 明清两朝及民国年间,黎里人取名多带“官”字。至今50岁上下的黎里人,带“官”字的还有不少。这,透视一下,可以感觉到,黎里人重视读书谋求考秀才中举人中进士做大官的普遍心态。在封建社会里,要想飞黄腾达,舍此似乎没有其他途径。黎里是这样,江南其他乡镇的心态也大同小异。那为什么独独黎里人的名字多“官”呢?考诸历史,竟然同一个古老的传说有关。 明朝初年的一个晚上,朱元璋的智囊刘伯温在紫金山上观测天象,当看到三吴地区的吴江,大惊失色。一旁的朱元璋忙问:“军师,何故吃惊?”刘说:“吴江地区风水奇妙,芦墟地势广,似有千军万马;盛泽地气盛,能日出万侯;黎里文气足,官员多得如芝麻绿豆。”明太祖一听,着实吃惊不小。心想:我历尽千辛万苦才开创了这大明江山,而今天下刚刚太平,又要出现“千军万马”,还要“日出万侯”“官员多得如芝麻绿豆”,这岂不是横生枝节?天下已经太平,要千军万马何用,官员太多,如何封赏?沉思了大半宿,忽然想到,天下人都说我皇帝是金口,一言定鼎,我何不…… 次日早朝,朱元璋召集了满朝文武,开了金口:“昨夜,朕与军师看过天象,吴江是个好地方,芦墟地势广,可出‘千砖万瓦’;盛泽地势盛,能‘日出万绸’。那个黎里嘛,文气足,要出三斗三升芝麻绿豆官,辅助大明江山。”刘伯温听了,不禁点头叹服。 从此,芦墟广建窑墩,盛泽织机隆隆。黎里呢,日夜书声琅琅,不绝于耳。于是,孩子一生下来,就给他取一个带“官”的名字,诸如“晋官”“金官”“福官”,希望孩子能够勤奋苦读,应科举做大官,荣宗耀祖,光辉门第。有的人家在孩子的小名里带个“官”字,有的按排行带“官”字,如大官、二官、三官,有兴趣排的话,排到九官毫不困难。不仅男子这样取名,连女子也是这样。柳亚子先生的三个妹妹,长妹叫龙官,二妹叫闰官,三妹叫申官。 风俗习惯一旦形成,力量就非常强大。它常常可以活过产生它的经济基础。科举制,其实到公元1905年就已经寿终正寝了,但是整个民国期间,黎里人生下的孩子,带个“官”字的仍然不少。因此,今天,我们还常常听到“海官”“明官”的叫声。直到改天换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黎里古镇才觉醒过来,彻底甩弃了那个封建剥削的“官”字。 本文作者:黎里古镇保护委员会顾问李海珉 注:《古镇黎里》一书经原作者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