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渎乌米饭,枫镇大肉面,吴江腌桂花,时令菜,苏州的最代表,也是此次《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代表苏州上镜的美食。 【木渎乌米饭】 提起木渎的美食特产,人们总是津津乐道于石家饭店的鲃肺汤和乾生元的枣泥麻饼。其实,古镇美食还以乌米饭和乌米粽著称。农历四月初八,乌米饭“家家皆烹,户户皆食”,已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木渎附近的灵岩、天平山上,生长着一种蔷薇科灌木,俗称“乌饭树”或“乌米饭树”。其叶呈长椭圆形,开五瓣白色花。果实是一种紫黑色的浆果。木渎人喜欢乌饭树,不但因其形美可作观赏,更因其可作美食。 将乌饭树嫩叶洗净捣烂,加适量清水滤汁后除渣,再把淘净的糯米放入汁液中浸渍三小时后,就可以煮成乌米饭了。若用乌米饭包粽子,则风味别具一格。此外,用乌饭树树叶汁拌糯米粉,还可以制作乌米团子和糕点。这些“乌黑油亮”的黑色食品,是馈赠亲朋好友的时令佳品。它营养丰富,吃口软糯,我国古代药典如《本草纲目》等都把它列为仙方,民间更是把它视为补益脾肾、轻身明目的珍品。据陶弘景《真诰》记载,乌米饭是吴郡(今苏州)人邓伯元从“仙家”引入“人间”的,距今起码已有1800年历史。 食用乌米饭,一般在农历四月初八前后,即立夏这一天吃。选择这一特定的节气,其中还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 相传战国时期,兵圣孙武的后代孙膑曾和魏国大将庞涓一起进山向鬼谷子学习兵法。鬼谷子将兵法精华传授给谦虚好学的孙膑。庞涓妒忌贤才,设计将孙膑骗来,割去了他的膑骨(膝盖骨),并将孙膑关在马厩里,用饥饿法逼他交出兵书。善良的狱卒非常同情孙膑的不幸遭遇。他瞒过庞涓手下人,就地取材用乌饭树叶捣烂浸汁拌糯米,煮熟后捏成小团子,偷偷送给孙膑食用。因其形状、颜色与马粪差不多,庞涓始终没有发现其中秘密。后来孙膑被人救出后报了仇。据传,孙膑第一次吃乌米饭在农历四月初八的立夏,木渎人便世代相沿成俗,在这一天煮食乌米饭以纪念这位军事家。 因农历四月初八又恰巧是佛祖释迦牟尼诞辰日,故乌米饭又有了一个“阿弥饭”的谐音别名。相传清代乾隆皇帝南巡至木渎游山玩水时,就曾经品尝过乌米饭和乌米粽。乾隆对这两种美食赞不绝口,称其为“木渎二乌宝”。 【枫镇大肉面】 很多吃货以为,枫镇大肉面就是焖肉面,其实不是。枫镇大(肉)面,也就是白汤大面,只在夏天供应。特别之处在于它的汤以鳝鱼吊制,然后以酒酿和熟猪油熬成卤汁,浇头是焖制的猪肋条肉。它的调味不用酱油,所以称作白汤大面。这可能是你吃过的面中,唯一的一种带酒味的面。 据传说,苏州原来的面基本以红汤为主,有一年乾隆下江南恰逢夏天,枫桥镇一家开面店的张店主接下生意。头天下午去买作料时,路上遇到一位中年妇女,由于给老父买药的钱被偷,正在伤心,张店主把身上的钱都给了她。回店才想起第二天烧面没有作料,郁闷之下边喝酒浇愁边吊高汤烧浇头,昏沉中误将喝剩的残酒倒入锅中,第二天早上起来,才发现未加酱油等调料的白焖肉居然喷香扑鼻,乾隆吃后连连称好,并赐名“枫镇白汤大肉面”,从此枫镇大面名闻遐迩。 吃货注意:枫镇大肉面的枫镇大肉是糟的,因为有糟卤,容易坏,所以是限量供应的,且不能打包,不能放冰箱,只能现场吃。等夏天到来才能品尝了,吃货们耐心再等一两个月吧。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取景地:同得兴面馆(地址:平江区人民路嘉馀坊6号) 【吴江腌桂花】 等到了桂花飘香的时节,爱吃、会吃的苏州人自然不会放弃这样的好食材,桂花圆子、桂花芋艿等苏州小吃吊足了吃货们的胃口。 所以,《舌尖上的中国》也就被苏州的桂花香所吸引。工作组来到吴江,在七都镇拍摄了江南腌制桂花的工艺流程。继木渎乌米饭、同得兴枫镇大面之后,七都的腌桂花成为第三件入选《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苏州美食。 当地村民介绍,七都的腌制工艺非常独特:手工采摘当季的桂花,用清水洗净,不留杂质,放在竹匾中置于阴凉处晾干;备好干净的器皿,先在底部铺好细盐,一层桂花一层盐腌制,然后密封保存。如需做入菜的甜桂花,则将盐换成糖即可。 怎样才能保持桂花的浓郁香气与金黄色泽?七都人腌桂花有一个“秘方”,那就是在腌桂花的过程中要用到一种特殊汁水。这种汁水来自一种植物的果实,七都本地人称这种果子为“长枳”,状如青橘,皮厚汁酸,如同柠檬,不能直接食用。但是无论是咸桂花或是甜桂花,经由它的汁水腌制,都能常留香气及色泽,可以放置一年以上不变。 腌制好的甜桂花一般会被用来做菜,备受苏州市民欢迎的桂花糖藕、桂花圆子、桂花糕等食物都是离不开腌桂花的点缀。 咸桂花的用处则比较特别:泡茶。当地居民会将其与茶叶泡在一起,再配上一种用青毛豆,一杯散发着桂花清香,又带着淡淡咸味的茶饮就调制出来了,喝起来非常清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