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黎里古镇望族蒯家:拥有八个堂号的蒯家

http://www.newdu.com 2017-12-23 《古镇黎里》,李海珉 佚名 参加讨论

    拥有八个堂号的蒯家
    蒯氏家族在黎里位居第四大姓,至今保留着四个建筑群落,按照时间顺序来说,分别是老蒯家弄、新蒯家弄、南蒯家弄和南栅蒯家弄,总占地面积超过6000平方。前三条蒯家弄,直至民国初年,墙门里边还分分别立有“中宪第”“大夫第”和“司马第”三块匾额。
    先说老蒯家弄敦睦堂,及其礼耕堂、鄂桂堂。
    黎里蒯家,源于吴县香山的蒯祥后裔。蒯氏一族深受大明王朝国恩,因此明朝末年,蒯驹一直着关注江南的抗清活动,多次暗中给抗清力量以财力、物力的支持。顺治三年(1846),吴日生带领白头军攻打吴江县城,清军苏州总兵土国宝调动军队,出兵太湖剿灭吴军。蒯驹从巡抚衙门的朋友处探得消息,不敢耽搁,星夜乘船向吴日生报告军情。
    当然,吴日生的抗清最后还是惨遭失败,蒯驹没有再回香山,他先潜居在黎里,数月之后,接来家眷,在市河黎川朝南向阳处购地建屋,一落五开间,纵深五进,取名敦睦堂。十数年后,又增建到七进。
    蒯驹在吴江结识了一批隐逸,其中有位奇人,就是定居震泽镇的王锡阐,交往之后,结为莫逆。王锡阐字寅旭,号晓庵,南明弘光政权覆灭,他投河自尽,遇救后绝食七日,后来因父母强迫,不得已复食。从此隐居乡间,以教书为业。王锡阐足不入城市,不用当世钱,不用清朝年号,著书用篆体,人多不能识,故而被目为吴江奇人。当时,一批富有才华的遁世者成立了惊隐诗社,且看《震泽县志》对此诗社的描述:“以故国遗民,绝意仕进,相与遁迹林泉,优游文酒,芒鞋箬笠,时往来于五湖三泖之间。”诗社的诗人,纵情诗酒山水,拒绝与满清合作。顾炎武、潘柽章、吴炎、王锡阐等诸多名流都是诗社成员,与王锡阐相知的蒯驹自然也就成为惊隐诗社的一员。
    黎里蒯氏一族四传到蒯元龙。蒯元龙字乘云,蒯文瑶之子,蒯士元之孙。据《黎里志》记载,蒯元龙:“敦本慕义,葬高、曾、祖三世,独任之。性简易,不近名。能缓急人,不责报,横逆不较。缊袍疏食,终其身不厌。好吟咏,有《自怡集》,乌程朱黼序。葬陶汤圩,周尚书元理表墓。”从这段文字看,此人是个孝子,一人操办了三代老人的后事;他淳厚随和,不喜功名;乐于助人,不图回报,也不在乎吃亏;生活简朴,布衣蔬食;喜欢写诗,出了一本题为《自怡集》的诗集,湖州的书画家朱黼为此书写了序。蒯元龙在当地应当是颇有声望的,不然,墓碑就请不得周元理题写。周元理,乾隆年间做到直隶总督、工部尚书,还被赐予太子少傅等职衔,凭此,周家列入了黎里八大姓之首。
    蒯元龙有四个儿子,承濂、承洙、承源和承潮。长子承濂,字绍颐,最有乃父之风,《黎里志》说他:“性孝友,亢直多古风。家好藏书,教子严正有方。”《黎里志》还记载,蒯承濂有一位授业老师名叫吴肇扬,吴江县秀才,家中贫困,死后无钱入葬,承濂出钱不仅给他料理后事,而且还抚恤其家后人。蒯承濂活到了71岁,死后葬于蒯元龙墓旁,由乾隆十九年的榜眼光禄寺卿王鸣盛给他题写的墓碑。
    由于蒯家人丁兴旺,蒯承源曾孙蒯廷燮,在敦睦堂内另立鄂桂堂,自行支撑门户;蒯承源孙子蒯祖炳,则在敦睦堂后面,沿后河横向发展,建成了四落四进的一个方阵,命名为礼耕堂。至此,老蒯家弄由敦睦堂开始,他们的第七与第六代孙分别增设了鄂桂和礼耕二堂。蒯祖炳的孙子蒯贞幹(字虎岑)和蒯仲诒儿子蒯文伟(字一斐),与南社主帅柳亚子相知,都是南社社员,本书都立有小传。
    
    (1.1丁巳(1917)中秋酒社金镜湖合影右至左周赓唐、周芷畦、郁佐梅、陈洪涛、柳亚子、凌莘子、王大觉、余十眉、黄稚鹤、黄病蝶、蒯虎岑、小虎)
    民国六年(1917)秋,蒯虎岑带着小虎,在黎里金镜湖头与柳亚子等一班酒社社友合影,面对军阀混战的局势,忧时伤国,惚惚如狂,一月之后,染上时疫,不幸去世,年仅39岁。留下二子一女,最大的小虎也只9岁,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沈夫人身上。多亏这位能干坚强的夫人,独立支撑门户,拉扯子女完成学业,走上自立之路,为蒯氏后人尊称为沈太夫人。
    蒯虎岑教书为业,他的长子继汉(乳名小虎)、儿媳陶家馨、次子承先也以教书为业。
    蒯继汉(1907—1960),字民讴,长大后接过父亲教鞭,与妻子陶家馨(1909-2009)一起,为培养国家新人而努力。他们夫倡妇随,不时切磋教育,琢磨教案,闲来诗词唱和。抗战开始,蒯继汉怀着满腔报国热情,1938年参加了浙西游击队,积极宣传,动员青年起来抗日。一天,几个日本鬼子,牵着一条大多儿儿狼狗,在汉奸翻译的带领下,突然闯进了蒯家,声称蒯继汉是抗日分子,必须抓捕起来。当时只有沈太夫人在家,她沉着应付,说儿子继汉是个书呆子,只知读书教书,其他一概不管不顾。日本鬼子到处搜查,一无所获,最后只得悻悻而回,威胁说蒯继汉必须前来自首。后来,沈太夫人只得托人给维持会中的翻译送了几块大洋,请他出面说几句好话。总算平息了这场风波。抗日时期,黎里镇上的学校全被汪伪政权控制,夫妻俩决计不受汪伪嗟来之食,辗转到乡下办学。至今蒯氏后人保留着蒯继汉当时的数页诗稿,在此录《怀外子步韵》一首七绝,以见一斑:“家国兴亡恨未消,天涯何处是归巢。平生未遂凌云志,空有雁书慰寂寥”;跋语:“清晨内子家馨出示怀外旧作,率步原韵。时馨方下楼操作,足音尚未绝也。录呈家馨吾爱诲正”;落款:妆台奴民讴拜陶室主未是草。这是一首爱国爱妻之作,蒯继汉将“妆台奴”和“拜陶室主”取作别号,从中不难看出蒯继汉对爱妻的敬重。
    
    (1.2蒯继汉(30岁)
    事实上,这位爱妻也确实值得敬重。1960年,蒯继汉在政治高压下不幸去世,留下一子二女,生活的担子压在陶家馨女士身上。陶女士,一边在黎里小学执教,一边培育料理家务,长女早夭,一儿一女在母亲的教导下,长成有用之才。退休后,依然投入精力关注教育。2008年,按当地习惯以虚岁算,已经100岁高寿,黎里退休教师协会专门为她庆寿,还为她出版了一本《百岁老人陶家馨自传》。
    
    (1.3陶家馨老人100岁时在寿字前留影)
    陶家馨的儿子蒯庆生,初中毕业后考入杭州化学工业学校(浙江工业大学前身),1954年毕业,在冶金部从事科学研究,1989年晋升工程师,1995年退休。小女令珊,正值文革,没能读上正规大学,通过全国会计师任职资料考试,取得会计师职称,退休前一直在上海外商投资企业担任财务经理。兄妹俩的下一代都是高级知识分子。蒯庆生的长女蒯伟,南京大学毕业,现在上海市政府任职;次女蒯泓,南京师范大学毕业,现在南京一中任高级教师。蒯令珊之子吴越,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赴加拿大阿尔伯大学攻读博士后,目前在一家世界500强企业担任工程师。
    
    (1.4 1959年摄,右起1蒯庆生、2蒯继汉3蒯令宜4陶家馨5蒯令珊)
    蒯家的第二条弄堂黎里民众习惯上称为新蒯家弄,堂号树滋堂。
    蒯家到蒯承濂兄弟,已经传了五世,尽管每一代都饱读诗书,但是都不愿为清廷效力。尤其是康熙初年发生了《明史》案,吴江文人涉案者很多,平望人吴炎、潘柽章作为该案主犯,被凌迟处死,这些成员大都是惊隐诗社的骨干。蒯家自认大明王朝的遗民,岂肯为爱新觉罗氏效力。
    蒯承濂育有嘉树、嘉玢、嘉惠、谦吉、履吉、嘉珍六子,历经康雍乾三朝盛世,满清已在中原站稳了脚跟。这时,蒯家觉得让自家弟子走上仕途的时机到了,他们请来了满腹锦绣的学者为孩子们授书。蒯承濂制定出了家训:“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幼子嘉珍,最为灵敏,蒯家寄予了厚望。聪慧的嘉珍,读书过目不忘,很早就考得秀才,后凭太学附贡生资格,被选出仕,年近不惑,升迁至太平府明江同知,位居正五品,正当升任知府指日可待之时,嘉珍却退隐了。原来嘉珍一向看淡功名,他多的是艺术细胞,诗文之外,擅长书法和绘画,再加上他娶了浙江嘉兴秀水的丹青才女钱与龄为妻,二人时相切磋,闺房之间,其乐融融。嘉珍决意告老回乡,优游林泉。蒯嘉珍和钱与龄本书自有传。
    嘉庆七年(1802),蒯嘉珍偕同夫人钱与龄回归黎里,在距离老蒯家弄东十五六丈地方购买到了一排旧屋,翻建成七开间六进进深的新屋,取名树滋堂。黎里百姓为了有别于敦睦堂老蒯家弄,称这里为新蒯家弄。蒯嘉珍钱与龄夫妇育有晋保、光焕、关保三子。其中值得一说的是老二和老三,老二光焕另立崇恩堂,独立支撑门户,下文再行介绍。老三关保喜爱书画艺术,一手书法颇为里人看重,他育有四个孩子,贺荪、楙荪、正昌为儿子,学诗为女儿。老大贺荪一生踏实勤奋,曾给林则徐当过幕僚,后来在河南做官,在剿灭捻军和北伐太平军的战斗中立有军功,地方治理上也很有政声,最后官至浙江按察使,可惜在杨乃武小白菜一案中,处置失当而晚节不忠。详见本书小传。女儿蒯学诗,嫁给同镇周元理曾孙周宪曾为妻。婚后琴瑟和谐,周宪曾赴直隶重镇临洺关为同知,咸丰三年(1853),临洺关为太平军攻陷,周宪曾自知不免,要夫人学诗带领孩子外出逃生。学诗坚决不肯,她让小妾徐氏带三个儿女出城,自己誓与夫君同生共死。最后临洺关失陷,周宪曾殉难,蒯学诗吞金身亡。后临洺关收复,朝廷特地将同知大堂改建为周公祠,奉祀周宪曾像及阵亡将士,蒯学诗一起受到旌封与配享。
    
    (1.5蒯关保隶书对联)
    由于蒯贺荪一生勤勉,到老不得善终,树滋堂蒯家从此不让儿孙应考科举而做官,一味依靠田产过上了饭来张口、依来伸手的寄生生活。这样持续了二代,辛亥革命爆发,历史揭开了崭新的一页。蒯家的再也无法将儿孙禁锢在树滋堂内,纷纷走向风云激荡的社会,代表人物要数老二蒯正昌的孙儿蒯世勋,他走出了新蒯家弄,走向了新生。
    蒯贺荪育有三个孩子,依次是长子镛、女儿凤仙、次子长儒。女儿凤仙,嫁于张曜。张曜本是蒯贺荪外甥,与凤仙是表兄妹,亲上加亲,日后凤仙对张曜为官起到相当大的作用。蔡丙圻《黎里续志》另有一说,说张曜岳父为蒯贺荪堂弟蒯善培,而张曜后裔编次的《张曜年谱》则明确张的岳父是蒯贺荪(又,笔者在撰写《古镇黎里》一书时,张曜后裔专门为此论证过)。请参阅本书附录《爱国将领张曜》。蒯贺荪小儿子蒯长儒,另立门户,开辟了慎余堂,在黎里镇南栅,俗称南栅蒯家弄。
    蒯家第三条弄堂称为南蒯家弄,堂号有崇恩堂和礼进堂、荣寿堂。
    蒯嘉珍的二儿子蒯光焕,字融钧,号娄生,道光元年(1821)恩科顺天举人,由国史馆誊录议叙知县,拣发广西,历署上林、平陆、苍梧知县。道光三十年太平军起义,光焕积极倡练团勇,积劳成疾,卒于任上。朝廷有旨,恤赠同知衔,并荫一子入国子监读书。光焕一生,在黎里留下了两个足迹,一是他好学穷经,喜欢钻研《易经》,留存了一卷《汉学指南》;他还开辟了南蒯家弄,自立为崇恩堂,根据蒯氏后裔推算,时间在道光二十年(18404上年。
    蒯光焕有馨荪、炳荪、培荪、椿荪和辰荪五子,五子的儿辈颇多,孙辈更多,现在根据蒯馨荪第五代孙蒯世昌(字越群)回忆,光蒯馨荪儿子葆麟就育有:景曾、希曾、效曾、承曾四子。而今,葆麟四个儿子都已经下传了四代。景曾以下有思宗,思宗以下为世昌和世芳,世昌以下有鸣镝和静苗;希曾育有六个子女,他们是大雄、海雄、舜宝、小宝、丽华、月华,从这些名字来看,可能只是小名;承曾育有四个子女,分别是千里、万里、正国、正芳,万里有子世健。这些仅仅是南蒯家弄后裔的回忆,说挂一漏万当然有嫌过份,但肯定是不完全的。有待继续调查搜寻。
    崇恩堂是蒯光焕在南蒯家弄立下的第一个堂号,后来,又有礼进堂和荣寿堂两个堂号。从三个堂号来看,蒯家因子孙繁衍而家大业大。可惜缺乏资料,无法理清这里的世系。据蒯家后裔回忆,蒯家在清末与民国都编有家谱和族谱,在文革中被毁被焚,但他们认定蒯氏的家谱与族谱,肯定还有存世,有待继续搜寻。
    蒯家第四条弄堂叫南栅蒯家弄,堂号慎余堂。
    慎余堂是一座三开间纵深三进的院落,光绪九年(1883)始建于黎里横街南头市河西岸,主人蒯贺荪幼子蒯儒香。
    话说蒯贺荪一生谨慎,到头来不得善终,这在蒯氏后人心灵上留下了巨大的阴影。蒯儒香再不也想凭科举入仕而出人头地。父亲去世后,他离开杭州到了绍兴,在幕府中干了几年。随着杨乃武与小白菜案逐渐淡出人们视线,承审案件的官员陆续恢复了名誉,有的重新得到任用。该案中丢掉巡抚顶戴的杨昌浚由左宗棠保荐,重返官场,帮办甘肃、新疆善后事宜,获四品顶戴,后来一路做到闽浙总督。这时蒯儒香回归老家,但他没有回树滋堂祖宅,在距新蒯家弄一里多远的镇西建造了这座慎余堂。堂名慎余,是谨慎有余的意思吧?地处僻静,雄心敛尽,看来只求守成就是。慎余堂的子孙,大多与世无争,平安度日。他们的经济倒也不差,虽说比不上镇子中心那三条蒯家弄,但也有六百来亩良田,租给佃户打理,倒也衣食无忧。
    蒯儒香夫人王氏生下长子文英,得急病早早过世,儒香接着续弦刘氏,生了一连串的孩子,夭折了三个,活下来的男孩有老五南英和老六国英,女孩有七小姐继英和八小姐芝英。光绪十九年,河南百姓上表朝廷,要求给蒯贺荪敕建专祠,得朝廷恩准;甲午年(1894),儿子文英参加江南乡试,顺利得中举人,慎余堂中兴有望。可惜,文英有命中举无命做官,刚发完榜便得时疫命赴黄泉,撇下妻子毛氏及6岁的友韩和4岁的友亮两个幼儿。友亮长大后当郎中,没有留下后代。蒯友韩(1887-1934),字谱金,16岁进学成秀才,二年后大清帝国废科举,转而创办新学。走科举做官的老路行不通了,友韩以教书为业,先教私塾,再到镇东九成湾初级小学执教。友韩国学功底扎实,博闻强记而又一丝不苟,他尝试着用国语教课,深受学生喜爱。此前,学校的国文课都是用乡音教的,蒯老师明白,当今已是人口流动远远大于前朝的新社会,若仍用乡音教学生,日后与人交流必将发生困难,学说国语是大趋势。友韩利用假期,自己去南京,进国语讲习班学习国语,回来就开始用“京片子”(当地百姓称国语为京片子)上课。民国初年,黎里能讲国语的只蒯友韩一人,鉴于友韩的不懈努力,风气渐开,会说国语的学生日渐增多,学生走出校门后都感到实实在在的受益。
    蒯友韩的朋友大都是读书人,其中不少是南社成员。南社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先进文化团体,在柳亚子、陈去病等激进分子的倡导下,上文说过,蒯氏家族中的蒯文伟和蒯贞干都入了社,蒯友韩妻子的宗亲黄复和黄元琳两人,也都是南社社员。因了这层关系,尽管蒯友韩没有正式入社,但他与柳亚子等南社社员常有来往,诗文唱和,保持着融洽的文友关系。
    蒯友韩妻子黄文先(1890-1978)出身书香门第,相夫教子颇有贤慧。友韩与文先育有三男四女,长子蒯其昌(1911-1978),在民国政府中任过职,抗战中在天目山打游击,属于薛岳系统,解放后移居同里从事教育工作,因为历史问题,一直受压,1979年68岁去世。他的五个孩子蒯黎明、蒯黎旸、蒯大昕、蒯黎晖、蒯黎晔等都因政治运动而失去很多机会,只有蒯黎明上了大学。现在蒯黎明的两个女儿何忆江和何忆南很有出息,特别是何忆南,在北大读本科,在复旦读硕士,现在是美国国际安全问题的教授。
    次子蒯其恒(1926-1942)抗战中往浙江逃难,病死在途中。
    幼子于1929年出生,刚刚断奶就过继给了黄文先青浦的妹妹,取名许崇德,南开大学毕业后在人大读研究生,然后在人大法律系任教,主攻宪法。1954年新中国制定首部宪法时,他在田家英的领导下参与了制宪的准备工作;1982年,我国修改宪法,他作为彭真同志的主要助手,参与了这部宪法的起草工作,负责国家机构部分的起草。他还是《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和《澳门基本法》起草委员会的委员,著作等身的博士生导师,在法律界很有名望,是中国宪法研究会的名誉主席。许崇德早在襁褓之中时就决定了他不姓蒯而姓许,晚年的许崇德多次回黎里寻访蒯家古建,省亲访友,不可否认,他还是应当归属南栅蒯家弄慎余堂正宗传人的一分子。本书附录中列有许崇德的传记。
    长女蒯冠春(1908-1993),抗战中遭日本鬼子惊吓,精神失常。她的儿子王寄南解放前参加地下党,解放后在合作化运动中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因执行政策过头,受到了问责,直到改革开放后才给予平反,现居住在常州。
    二女蒯吟秋(1914-2009),嫁给了一个国民党官员,她本人在国民政府社会局任职,解放后因为历史问题而被送往新疆,因为表现好,在当地教书。文革后南返浙江金华定居,继续从事教育工作,活了95岁。她有张耕源和张耕裕两个儿子,其中张耕源是浙江著名画家,尤善刻章,好多刻章他将受章者头像镌刻在边款上,受到普遍的欢迎,前些年曾给法国总统希拉克刻印,篆刻的名声更加卓著。
    三女蒯应春(1917-2011),求学时期参加一二九运动,1936年前往北方抗日前沿,改名陈应春、于春,在八路军三五九旅、晋察冀边区三分区搞宣传,编《战斗报》。解放后到农业部工作,离休后享受正部级医疗待遇,详见本书小传。丈夫赵纲出生于河北保定的农村,1938年入党,抗战中一直战斗第一线,解放后在农业部担任外联局长,文革中担任周恩来的联络员。1970年农业部、林业部、农垦部、水利部合并成为农林部时,他担任部革委会成员和农业组副组长,1972年因遭四人帮迫害,突发心脏病去世。
    四女蒯端夏,终生从事教育工作,解放前夕在黎里担任过夏家桥小学的校长,后来在浙江金华教书。
    蒯应春和赵纲的长子在战争年代夭折,后来又育有四个子女:长女于晓波,中国医学科学院退休;长子赵苏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出生,插过队,当过兵,改革开放后自学英文,后来被单位送去高校和外国培训机构进修。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在新华社参编部担任翻译和编辑。1993年开始在北京国安广告总公司担任高管,负责海外业务,任美国世纪广告传播公司总经理;一度出任美国拉斯维加斯商业发展基金会驻北京办事处顾问,被美国拉斯维加斯市政府授予“荣誉市民”称号。2006年在中国作家协会长篇小说选刊杂志社担任常务副社长,写有长篇小说《最后的玩家》(2006,群众出版社);译有《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等30余部外国文学著作;编有《英汉百科专名词典》(2008,商务印书馆);1998年获全国首届侦探小说(宏业杯)大赛翻译奖。现已退休,除了创作散文、游记之外,从事文学创作,正在写一部蒯氏家族的史诗小说,名为《走过》。次女赵燎夏,北京二十七中教师,退休;小儿子赵晓弟,中国贸促会干部,1977年病逝。
    
    (1.6蒯应春二儿、作家赵苏苏)
    于晓波的儿子龚海鹏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和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后学位,现在清华大学生命学院任博导;赵燎夏的女儿许浩毕业于北京大学城市规划系和东南大学建筑系,现在清华大学设计院任项目经理;赵晓弟的儿子赵淼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系和北京大学经济系,现在美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工作。
    慎余堂其他后人,简要介绍如下:
    蒯儒香五公子南英,在黎里镇上当郎中,现在黎里医院中医副主任医师蒯伟勇就是南英第三代孙。六公子蒯国英没有留下后人。七女蒯继英嫁给同镇朱家,后裔中出了一位著名眼科医师朱莲芳,本书附录有朱莲芳小传。八女蒯芝英嫁给了黎里杨家,丈夫是上海的海关官员,后离开黎里到上海定居。
    本文作者:黎里古镇保护委员会顾问李海珉
    注:《古镇黎里》一书经原作者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