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义市白河窑址出土的人面埙范 唐三彩人面纹埙 埙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狩猎时用绳子系上石器或陶球投击猎物,有的石球、陶球中空,抡起来时会发出悦耳的声音。于是古人从中获得启发,便拿这种陶球作为乐器吹奏。早期的埙只有一个音孔,后来发展演变为多孔。 这是一件唐三彩人面纹埙(图1),最大直径4.3厘米,2003年出土于安徽省濉溪县百善镇柳孜村,现收藏于安徽博物院。埙正面模印人面部造型,圆目有神,鼻梁高耸,嘴巴上印有胡须,额头一圈模印头发装饰,人面施黄、绿两色彩釉,釉面较均匀,略有细小开片。埙的背面素胎不施釉,顶部有孔,器内中空。此器物形体不大,结构较为简单,可能是供孩童吹奏玩耍的小玩具。 这件人面纹埙器物虽小,却也是一件唐三彩陶器。众所周知唐三彩是中国陶瓷艺术园地里的一朵奇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用白色粘土制胎,以含有铜、铁、钴、锰等元素的矿物作釉料的着色剂,又在釉里加入很多的炼铅熔渣和铅灰作助熔剂,经过800℃的温度烧成。以铅的氧化剂作为熔剂,就降低了釉料的熔融温度,有助于各种釉料的扩散与流动,使各种颜色互相浸润,形成斑驳绚烂的彩色釉。“唐三彩”的釉色一般有绿、蓝、黄、白、褐、赭等色彩,具备上述诸色中三种或三种以上的,是真正意义上的三彩,而有的只有其中一种色彩,则可称为“单彩”,带两种颜色的,称为“二彩”。严格来说这件人面纹埙属于“二彩”,当然唐三彩是泛称,也未尝不可。 唐三彩的主要产地是巩县窑,窑址位于今河南省巩义市黄冶村、白河村等地。巩县窑生产陶瓷器的历史悠久,肇始于汉,发展于北魏,成熟于隋,鼎盛于唐,衰落于宋金。其全盛时期在唐代,当时巩县窑所烧造的产品种类相当丰富,以烧白瓷为主,也烧绿釉、蓝釉、黑釉、酱釉等颜色釉瓷,而其生产的三彩陶、绞胎瓷和唐青花更是独步天下,对中国陶瓷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2005—2007年,在巩义市白河窑址发掘中,就曾出土过人面埙范(图2),红胎,半球状,印纹图案清晰,外圈最大直径为6.4厘米,内圈直径在4.3厘米左右,正是生产这类人面纹埙的塑形印模。同时,也在白河窑址上发掘出三彩人面纹埙,直径4厘米左右,这些都很好的证明了,这件唐三彩人面纹埙应当是唐代巩县窑的产品。 最后来说说这件文物的出土地——安徽省濉溪县百善镇柳孜村,即著名的隋唐大运河柳孜码头所在地,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里考古发掘和采集的陶瓷器种类极其丰富,时代跨度大,上起隋代,下至元代,南北各地窑口的产品大多在这里有发现,可见当时这里是一个水运交通便利,商品经济繁荣的运河码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