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安康市花园民俗馆藏有一块“飞鸿延年”大瓦当(图1)。该瓦当为圆形,青灰色陶质,古朴美观,包浆古润,品相完好。当面直径19厘米,高起沿,沿宽1.2厘米,下沿厚2.8厘米。当面上有“延年”两字,字体处于篆隶之间,下为一伸颈展翅之飞鸿,在飞鸿及“延年”之间有对称分布的八个乳钉,还有飞鸿张嘴欲衔的一个小乳钉。这九个乳钉,即“北斗九星”。 对于“飞鸿延年”瓦当,考古专家及学者有两种解释:(一)秦代鸿台观宇瓦,面径15.8厘米。《三辅黄图》:“长乐宫有鸿台,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筑,高四十丈,上起观宇,帝尝射飞鸿于台上,故号鸿台。”瓦为圆形,已残。上有“延年”两字,字体处于篆隶之间,下为一伸颈展翅之飞鸿,实物与上述记载正相符合。(二)飞鸿延年瓦当,流行于西汉中期,属吉语瓦当,延年二字深厚典雅,有明显的汉隶风格。字间之下,有一展翅飞翔的鸿鹄(天鹅)。此瓦当表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延年益寿的渴望。与“飞鸿延年”瓦同时的还有“延年长久”、“延寿长相思”、“延年益寿”(图2)、“千秋万岁”(图3)瓦。飞鸿延年瓦是图像瓦当与文字精妙结合的精品,其(一)有实物,记载翔实,虽与本文介绍的这面瓦当尺寸大小有别,但当面图形相同;其(二)只说“流行于西汉中期”,没有记载此瓦当出于何处,只根据“延年二字深厚典雅,有明显的汉隶风格”下结论是不够的。 史载,陕西关中最先发明和使用瓦当,陕西关中地区是先秦文化的中心地带,也是瓦当最先发明和使用的地区。瓦当出现在西周早期,开始为素面半圆形。至西周晚期,当面出现了阴刻的简单而朴素的纹饰。战国时由于建筑工艺的提高,当面上出现了与青铜器纹饰相同或近似的夔纹、饕餮纹、植物纹和动物纹。当时在今宝鸡凤翔界内的秦国,当面上流行雕刻各种动物侧面单独图案,以及水涡纹、葵纹、树纹、叶纹等连缀图案,由此可以瞥见秦人生机勃勃的草原游牧狩猎生活之一斑。 所谓“秦砖汉瓦”并非专指“秦朝的砖、汉代的瓦”,是后世为纪念和说明这一时期建筑装饰的辉煌和鼎盛,而将秦汉时期的砖瓦统称为“秦砖汉瓦”。秦汉建筑艺术中的精髓是瓦当,它的纹饰多样,其图案或文字随时代而变化,特别是瓦当上的文字,对当时的地名、宫殿、官署、仓廪、陵墓、祠庙、苑囿等的考订,是很重要的依据。 瓦当,是瓦筒顶端的下垂部分,起着装饰屋檐和保护椽头的作用。它作为一种建筑部件的一个小小组成部分,古往今来曾长期获得中外学者和艺术家的青睐,成为一个得到专门研究的学术和艺术领域,实属罕见。但事非偶然,瓦当确具有极高的学术和艺术价值,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虽小但却灿烂夺目的明珠。 瓦当,俗称“瓦头”。古人训“当”为“底”,因为陶瓦一块压一块,从屋脊一直排列到檐端,而带头的瓦正处在众瓦之底(图4)。瓦当的下面是椽头,“当”可以抵挡风吹、日晒、雨淋,保护椽头免受侵蚀,延长建筑寿命。 安康市花园民俗馆收藏的这件飞鸿延年瓦当,应是秦代瓦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他仿六国宫阙形式,在咸阳附近建宫殿群。原六国艺匠被召云集秦都,从而各国建筑艺术得到融汇。这时瓦当的纹饰从题材、内容、形式雕刻手法上都博采众长,形成秦代清新、写实的艺术风格。当时由于铁器的普通使用,农业发展很快,因而在瓦当图案纹饰上也出现了与农业有关的各种景物,如鸿雁、蜻蜓、秋蝉、蝴蝶、鱼群、花草、树木、谷穗等等。其中水纹图案变化尤为丰富。可与《史记》“昔文公获黑龙”秦得水德的记载互相印证。秦代多采用先制好当心,再以泥条盘筑法在当心周围筑起圆筒瓦,在瓦当背用手覆泥压抹,使其紧密结合,然后在泥坯未开时,用竹刀或绳子切去一半筒瓦而成瓦当,这种工艺较为麻烦。秦瓦当是青灰色的,汉瓦当是浅灰色的。 此飞鸿延年瓦当面有九个乳钉,即北斗九星(天璇、天枢、天玑、天权、玉衡、天阳、右弼、左辅、瑶光,见图5)。据北宋天禧三年(1019),时任著作佐郎的张君房编撰的《云笈七签》卷二十三记载:“夫九星者,实九天之灵根,日月之明梁,万品之渊宗也。故天有九炁,则以九星为其灵纽;地有九州,则以九星为其神主;人有九孔,则以九星为其命府;阴阳九宫,则以九星为其门户;五岳四海,则以九星为其渊府。五九参列,纲维无穷,制御天宿,回转三辰。调理四五,致天地得存,万品之所宗,神仙之所凭。夫天无九星则无以为高清;地无九星则无以为至灵,人无九星则九孔不明;上帝兼之以通真,神仙凭之以得成,五行乘之以致度,万物禀之以得生也。天清地静,则九星焕明;天激地否,则九星翳昏。璇玑召劫度之期,天关运五行之气,轮空洞之大辐,促九天之应会。是以神光转灼,玄监万生;傍行越位,以告灾祥。”北斗众星统御天地万物,“斗姆”是九星之母,是道教神谱中重要的先天神之一。 关于北斗九星之谜,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和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1900—1995)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卷》中曾指出,中国上古有北斗九星之说,但由于岁差的原因,使得八九这二星退出恒显圈,这是北斗九星改为七星的原因,但他未指出八、九是两颗什么星。 《宋史·天文志》说:“第八星曰弼星,在第七星右,不见;第九星曰辅星,在第六星左,常见。”宋志所说的弼星,已经不见,难以评说。又曰第九星为开阳之辅星,则不明确。八、九这两颗星,当在杓端之外。 《史记·天官书》说:“杓端有两星,一内为矛,招摇;一外为盾,天锋。”集解引晋灼曰:“外,远北斗也,在招摇南,一名玄戈。”由《晋书·天文志》及以后的星图可知,玄戈介于摇光和招摇之间,可见《天官书》“内外”的说法有误。北斗九星的第八星为玄戈,第九星为招摇。 作为北斗九星指示时节的一个实证,《淮南子·时则训》有如下记载:孟春之月,招摇指寅;仲春之月,招摇指卯;季春之月,招摇指辰……季冬之月,招摇指丑。 《时则训》用招摇星在十二个月中不同指向来判断时节,表明了北斗九星有利用其指向判断时节的功用。《时则训》使用招摇的指向,而非玄戈或摇光的指向,可以确定第九星是招摇而不是它星。因为若使用北斗九星判断时节,不可能排除第九星而用第八星。《时则训》的记载,进一步证实了招摇为北斗九星的结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