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时期 (1403—1424年) 一、永乐时期瓷器的概况 明成祖朱棣在位二十二年,当时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大大推动了制瓷工艺的进步,使其在继承元瓷工艺的基础上,又不断有所创新。在我国的陶瓷工艺史上,此时的鲜红釉、甜白釉和青花瓷器独树一帜,占有特殊的地位,成为明、清两代的典型,并广泛影响于后世。 明初,随着手工业和城市经济的迅速发达,对外贸易也日益繁荣。至永乐三年(1405年)始,三宝太监郑和曾先后七次下西洋,足迹速涉地中海、东非一带,既向外推销了精美的瓷器,又带回制瓷所需”苏尼勃青”色料(波斯语音为”拉古瓦德”------LAJIWARD,释为如青金蓝色料,产于古波斯雷伊城,今伊朗德黑兰城以南约40公里处),为景德镇烧制独具特色的青花器皿提供了物质基础。由于频繁的中外文化和贸易交流,这一时期的瓷器在造型和纹饰上,也受到西亚地区文化的影响。如永乐青花水注、无挡樽、花浇、卧壶及天球瓶等,就与古代波斯陶器的造型、纹饰有很多相似之处.这种通商的影响不独瓷器为然,在铜器、金银器上也有表现。这一时期出现的部分异国造型和纹饰,反映了我国陶瓷史上中外交流的盛况。(转摘《明清瓷器鉴定》) 小碗----有两种尺寸,一种口径为7.9厘米,另一种略大,其中的白釉器印有暗花双龙.双凤、缠枝莲八宝等,碗心饰三朵如意云纹或暗刻篆书款,胎体轻薄.清代康熙时多有仿制.永乐时制作的薄胎器不仅限于甜白釉品种;于同时期的青花器中,也有胎体极薄的大碗,外壁绘青花海水龙纹,圈足内以青花绘细身龙纹代替署款. 小盏----葵花口脱胎小盏,口径约7厘米,腹壁较浅,胎薄如纸,釉面肥厚.刻印缠枝莲花纹和“永乐年制”篆书款. 高足碗----造型优美,撇口线条流畅,器足的高度略弱于全器的一半。常见的冬青釉、白釉及红釉器,青花器少见.红釉器有两种:一种为开片的釉面,釉色不鲜亮;另一种为不开片之釉面,釉色很鲜亮.内壁多印云龙、云凤、双龙、五龙、团龙、缠枝莲八宝纹饰或光素无纹.宣德时器型腹部下垂,较永乐器略丰. 收口大盘----大者口径达67.6厘米,盘心画园景图案,青花色泽明快。过去此类均被看作是宣德器物,后经细致比较,发现永乐大盘纹饰的线条较之宣德的纤细柔和,有眉清目秀之感。 撇日盘----线条优美,比例协调,胎体轻薄,口沿锋利。盘的内壁根部划刻旋纹一周,次为元代至明代宣德盘类器特点之一。 折沿盘----造型像元代盏托,其折沿分两种:哄口或菱花形口,但盘心均无脐.仅有青花和白釉暗花两种品种.永乐器的青花色调清晰明快,相比之下,宣德器的青花色泽浓深或灰暗,并有流散现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