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张伯驹出于爱国之心,与夫人潘素将《平复帖》、《游春图》等8件书画精品,无偿捐献国家。 8件国宝,件件价值连城,当时国家曾以重金用于奖励,张伯驹却断然不取分文。并有言:“予所收藏,不必终予身,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则是予所愿也。”在张伯驹看来,将国宝交与国家永久收藏,代代流传,实为平生最可欣慰之事。 张伯驹(1898—1982),河南项城人,生于官宦世家,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一起称为“民国四公子”;是我国老一辈文化名人中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艺术大师刘海粟曾说:“他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从他那广袤的心胸涌出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藏、诗词、戏曲和书法。四种姊妹艺术互相沟通,又各具性格,堪称京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 在1956年,故宫博物院收到了一份极为珍贵的大礼:著名收藏家张伯驹及其夫人潘素,将其30年所收藏的珍品———隋代展子虔的名画《游春图》、晋代陆机《平复帖》、唐代杜牧《张好好诗》、宋代范仲淹《道服赞》、宋代蔡襄《自书诗册》、宋代黄庭坚《诸上座帖》、宋代吴琚《杂书诗帖》、元代赵孟頫《章草千字文》以及元俞和楷书帖,无偿捐献出来。 后来,张伯驹先生又将宋杨婕妤《百花图》、宋赵伯啸《仙峤白云图》、元赵孟頫《篆书千字文》、唐人写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等一大批书画,捐献给吉林省博物馆。张伯驹夫妇捐献的书画多达27种,均是罕见的稀世之宝。 张伯驹是集收藏家、书画家、诗词家、戏剧家于一身的奇才名士。他出身贵胄门第,不惜倾家殒命,抢收中华稀世文物,终以悉数捐献国家。 艰难收得两国宝 《平复帖》曾是清宫旧藏,至民国时期,宝帖为恭亲王后人溥心所藏。1937年,溥心老母染病,为治母殇他筹措费用时,有意将《平复帖》出售。而溥心曾出售的韩干《照夜白图》几经转手流落英国。张伯驹有感于此,为了防止《平复帖》重蹈覆辙,当即表示购买。但溥心20万大洋的高价令张伯驹无力支付。几经协商,他一面力劝溥心不要将国宝售与洋人,一面积极筹款,最终以4万大洋成交。购得此帖,张伯驹特意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平复堂”。不久后,日寇大举侵华,张伯驹遵从“大祸居于乡”的古训,携全家避祸。一路长途跋涉,他始终将《平复帖》缝入衣被,虽遭战乱,但未曾片刻离身。 隋人画卷《游春图》的收购,更是令张伯驹耗尽心力。1946年初,时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的张伯驹建议将所有溥仪“赏”溥杰单内的1198件书画,经过鉴定确为精品的则作价收回。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名作落入商贾乃至洋人之手。 此时,北京琉璃厂玉池山房掌柜马霁川和几家同业,从长春购进国宝《游春图》,引起各方关注,张大千更为此由上海飞来北京,志在必得,但并未如愿。而张伯驹明知张大千失败告终,仍然知难而进,将自己在弓弦胡同的一所宅院(传为清末太监李莲英旧居)卖与辅仁大学,其夫人潘素也变卖一件首饰,凑足黄金200两终成交易,使这幅国宝在千钧一发之际未致流于国外。 宁死不卖《平复帖》 在张伯驹眼里,这些蕴含了中国文化的字画的价值,甚至超过自己的生命。 1941年,上海发生了一起轰动一时的绑架案,被绑架者正是张伯驹。 “我父亲每个月都要到上海分行去开会,一早飞机下来以后,我们的车去接父亲。”像往常一样,一辆汽车开在前面,张伯驹乘坐的那辆车跟在后面。谁知一进胡同口,张伯驹很快被一辆黑色小汽车上下来的人带走。 绑架者的身份和底细也很快成了上海滩公开的秘密———他们是汪伪特工总部的“76号”特务组织,他们向张伯驹夫人潘素索要300万(伪币),否则撕票。 绑架者明显是冲着张伯驹的钱财来的,但张家的钱其实大部分都变成了那些珍贵的字画了。“我父亲的叔叔跟我母亲到处借钱,因为家里没有钱,他们有钱都买了字画。”女儿张传彩回忆,最简单可行的办法是变卖字画,拿钱赎人。潘素后来设法去看了张伯驹一次,丈夫却偷偷告诉她,家里那些字画千万不能动,尤其那幅《平复帖》! “父亲说,这是我的命,我死了不要紧,这个字画要留下来,他说不要以为卖掉字画换钱来赎我,这样的话我不出去。”如是僵持了近八个月,张伯驹宁可冒着随时被“撕票”的危险,却始终不肯答应变卖一件藏品。直到绑匪妥协,将赎金从300万降到40万,潘素与张家人多方筹借,才将张伯驹救出。 注定为收藏而生 “张伯驹”这个名字以及他独特的价值,因为那段特定的历史而在很长一段时间被遮蔽。近年来,有关这位传奇人物的那些并不算老的往事被逐渐开掘出来,即便只是流年碎影,但它折射出来的那种文化及人格力量,足以穿越历史的尘烟,绽放一种耀眼的光芒,也温暖着一代中国人的文化记忆。 “予生逢离乱,恨少读书,三十以后嗜书画成癖,见名迹巨制虽节用举债犹事收蓄,人或有訾笑焉,不悔。”张伯驹在《丛碧书画录序》中自述。张伯驹似乎是注定为收藏而生的。收藏有两大要件:一为财,二为才,前者自不必提,至于后者,天生聪慧的张伯驹有令人惊叹的过目不忘的本领。他自己曾回忆,在友人家里偶翻一书,过若干天后,还能将其中诗句背诵下来,而持有此书的友人却毫无印象。 有人曾经描写他所见到的张伯驹,面庞白皙,身材颀长,肃立在那里,平静如水,清淡如云,举手投足间,不沾一丝一毫的烟火气。张伯驹那时所经历的生活,被人形容为中国现代最后的名士生活圈。而对世俗的生活相当淡漠的张伯驹,好像也一直悠然自得地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 ■张伯驹捐赠给故宫的文物可谓价值连城,诸如《平复帖》、《游春图》等。不过,唐代诗人李白唯一的真迹《上阳台帖》,却算不上是他捐赠。尽管此帖也曾由张伯驹购得,但1949年后他将其赠送给了毛主席,以表达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后来,毛主席又将此帖转交给了故宫博物院。 ■《平复帖》,晋,陆机书,纸本,手卷,纵23.7cm,横20.6cm 。草隶书9行86字《平复帖》的书写年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是现存年代最早并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它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其字体为草隶书。《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方面都有参考价值。 ■《游春图》作者是展子虔,是北齐至隋之间(约550年-600年)的一位大画家,由于他擅画山水人物,这幅经宋徽宗题写为展子虔所作的《游春图》卷,是画家传世的唯一作品,也是迄今为止存世最古的画卷。《游春图》的出现,结束了“人大于山和水不容泛、树木若伸臂布指”的早期幼稚阶段,使山水画进入青绿重彩工整细巧的崭新阶段。 ■《张好好诗》卷,唐,杜牧书,纸本,行书。纵28.2cm,横16.2cm。该卷书用麻纸,制作相当精细。书用硬笔,笔法劲健,颇多叉笔。这些都是唐代书法的用纸、笔法的特点。《宣和书谱》一书评杜牧书法:“气格雄健,与文章相表里”,是说作者诗文、书法有统一的风格。卷前有宋徽宗赵佶书签“唐杜牧张好好诗”,并钤有宋徽宗的诸玺印,保存着当时内府装潢式样。 ■《道服赞》,纸本,手卷,纵34.8cm,横47.9cm。楷书8行。此件为范仲淹传世唯一的墨迹,极为珍贵。此帖是范仲淹为同年友人“平海书记许兄”所制道服撰写的一篇赞文,称友人制道服乃“清其意而洁其身”之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