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道教音乐的特点

http://www.newdu.com 2017-12-23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道教音乐
    (一)斋醮科仪(法事音乐、道场音乐)
    为神仙祝诞,祈求上天赐福,降妖驱魔以及超度亡灵等诸法事活动中使用的音乐,即为法事音乐、道场音乐。道教音乐是道教仪式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它具有烘托、渲染宗教气氛,增强信仰者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和对神仙的崇敬。
    道教音乐在宗教仪式中使用,则是“悦神、降神、事神”的仙曲,是表达自身虔诚修持和“通天达地”的一种手段。道教徒认为在斋醮仪式中,道教音乐有感动群灵的作用。
    (二)修真养性
    道教追求长生不老,除系列的炼丹术外,也有自己修持的其它秘要。道乐可以调气息,和阴阳,带给人祥和、愉悦,可祛除心尘、抚慰创伤,有益健康,是奉道者修身养性的重要行为方式,用道乐陶冶情操、抒发感情。道教徒每天必诵的《玄门日诵早晚课》持经要诀就云:“诚心定气,叩齿演音。”道教经典里有着音乐理论的《太平经》中就谈到用乐时,要强调调息调气、调和阴阳:“动囚废之气”、“动衰休之气”、“古者圣贤调乐﹐所以感物类、和阴阳”。《度人经》也云:“玉音摄气,灵风聚烟。”
    道教以“性命双修,得道成仙”为旨圭。修道者认为,只要真心诚意地修炼,“诚心定气,叩齿演音,……随愿祷祝,自然感应”。道众在庄严肃穆、清幽缥缈的乐声中,物我两忘,其咏诵的经韵,对道教徒来说是一种神圣的语言,这种太和清音,可以创造一种和谐环境。道教徒们日诵早晚功课以进行自我修持,吐秽纳新,使修炼者排除杂念、得到心灵的“澄清”,净化思维、修炼身心,以创造和谐人际关系之作用。平时有些道长也创作演奏一些道曲抒发感情、抚慰创伤,十分真挚吟咏自然之章以感悟人生。在这种纯净、幽雅的道乐里体悟清静无为的心境,以达到摄养身心的目的。
    (三)宣教布道、净化心灵、感召众生
    道教提倡行不言之教,因而利用音乐的美感来感染人,端正社会风气,使整个社会达到和谐统一,从而达到教育人之目的。《太平经》中就阐述过道人可以利用音乐去完成教化人,以助天治的功能。《太平经》中云:“凡乐者,所以止怒也……言乐者,乃道德之门。”“故举乐,得其上意者,可以度世,得其中意者,可以致平,除凶害……”《三官北斗经》亦云:“灵音到处,灭罪消愆。”由此可见,只要道乐兴盛,德化敦行,社会安定,便可以减少刑罚。故道教在宣扬教理教义时,用一定的说唱艺术手段表现出来,循循善诱,导人向善、寓教于乐。
    如道情。道情是中国曲艺形式的一种,最初只是说唱形式,是道教宣传教理教义,教化、引导大众的一种说唱曲艺,源于唐朝道教经韵。最初的道情称道歌,是道教徒宣传教义思想、劝世度人及募捐化缘的。主要伴奏乐器为简板及渔鼓,因此也叫“渔鼓”。如八仙张果老、蓝采和在劝世度人说唱时手执简板和渔鼓。道情原来的题材多为道教故事,宣扬出世思想,明清后,题材扩大,并和各地民间歌谣相结合,发展成多种曲艺,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也有只唱不说的,如“陕北道情”、“义乌道情”、“湖北渔鼓”和“山东渔鼓”等。
    (四)服务信众
    道教音乐服务众生的方式和途径较多,在此主要谈谈道教音乐的的医疗、保健作用。
    道教由于自身在其创建发展过程中,继承了先秦以来神仙长生不死的观念,故无比重视人的肉体乃至生命的延续。在其长期的修身养性、祛病延龄和布道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本质上说同传统医学具有最密切的联系。事实上,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在诸多方面是以道教为基础进而推进一体化的。
    道教博大精深,其文化功能也是多重性的,作为借助一定的艺术形式来显示自身力量的道教音乐,其功能同样也是多重性的。玄门之玄,玄乐亦玄,同样道教音乐与中国传统医学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自古医道同源,几千年来,道教音乐深受传统医学“阴阳学说”、“脏腑经络学说”及“五行理论”、“心神、情志理论”的影响,用独特的音乐方式付诸于祛病延龄、养生实践。《高上玉皇心印妙经》云“上药三品,神与气、精”,在繁体字中,樂、藥、療三字同源。“用乐如用药”音乐可以调气,动荡血脉,舒体悦心,流通气血,宣导经络,与药物治疗一样,对人体有治疗的能力。晋代阮籍在《乐论》中提到:“天下无乐,而欲阴阳调和、灾害不生,亦已难矣。乐者,使人精神平和,衰气不入。”他认为通过施乐使人的性情归于安和、安宁从而达到身心健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