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昆摇篮半世辉煌——纪念上海青年京昆剧团赴港演出50周年庆贺演出”日前在香港大会堂落下帷幕。一连三天的演出中,学生们以青春靓丽的舞台形象和扎实的基本功受到了香港观众的追捧。在接受采访时,学生们坦言平时这样的实践机会实在太少,而上海青年京昆剧团团长郭宇也直言,从培养戏曲人才的角度来讲实践最重要。 努力创造实践机会 上海青年京昆剧团“元老”李炳淑回忆50年前在香港的演出时坦言,当时大家主要也就是凭着年轻靓丽,真的要谈艺术的话还需要长期的舞台经验积累。在专业院团的青年演员甚至明星演员尚且因为巿场有限而无法获得足够多的舞台实践机会的状况下,尚未走出校门的学生在戏曲演出巿场所占份额更是极为有限。3月1日,身兼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院长、戏曲学校校长、青年京昆剧团团长3职的郭宇表示,用多种渠道和不同方式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才能让年轻的学生未出校门就小有名气,打造“科里红”。 舞台之路越走越宽 前些年,戏校学生除了一年有限的几场在逸夫舞台的演出之外,只有偶尔在戏校自己的小剧场举办一些小型演出。而这一年来多渠道、多层次的舞台实践网络渐渐搭建起来,比如戏校去年与长宁文化艺术中心合作,以10至20元的低票价演出多场京昆大戏,既受到当地居民欢迎,又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本月起戏校又将与城市剧院合作,推出20场京昆普及演出。此外,去年的“京昆青春风”巡演也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学校的努力,学生舞台实践的路子越来越宽,此次在香港颇受欢迎的梅派青衣付佳就是通过去年的“京昆青春风”巡演崭露头角的,即将毕业的她已被北京、上海的多家京剧院团相中。 不断改善排演环境 当然,即便算上多种渠道,戏校学生可能获得的舞台实践机会仍然有限,于是戏校开始挖掘彩排的“潜力”。郭宇告诉记者,传统的说法是一次彩排胜过十次排练,只有彩排过的戏才算正式“落地”,才不容易“还给老师”。以前学校只有尖子学生有较多彩排机会,现在戏校新増设了“法定”彩排时间,毎周一次。学校还花大力气改善彩排场地的条件,尽力营造近乎舞台的演出环境。 如今,戏校学生的实践机会逐渐增多,这不仅帮助学生们更快成熟,也使得院团在挑选人才时有的放矢。郭宇自信地表示,他要让自己的学生们进院团后不必经过二次培养就已是可用之才,避免有潜质的学生被埋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