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国戏剧 >

黄新德:薪火相传为黄梅

http://www.newdu.com 2017-12-24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黄新德, 这位把毕生心血都奉献给了戏曲艺术的黄梅戏代表人物,在五十四年的戏曲生涯中,经历多姿多彩,成就硕果累累。
    他主演过“龙女”、“徽商情缘”、“生死擂”、“六尺巷”四部黄梅戏电影,主演过二十余部黄梅戏电视剧,如“劈棺惊梦”、“黄山情”、“诗仙李白”等,并主演过数十部舞台剧,如天仙配—董永、龙女—姜文玉等。塑造了一百多个栩栩如生的舞台形象,在观众中享有很高声誉,在业内外具有广泛影响,被安徽省委省政府授予“繁荣黄梅戏突出贡献艺术家”光荣称号,并荣获过文华奖、梅花奖、白玉兰奖、金鸡奖、华表奖、五个一工程奖等诸多奖项,是社会公认的黄梅戏领军人物。
    贫困逼上艺术路
    黄新德并非出自梨园世家,父辈都是目不识丁的世袭农民。或许是祖籍为安庆怀宁县,此地正是二百多年前四大徽班进京的发源地和黄梅戏流行成长的摇篮,受到了戏曲之乡地域文化的渗透,也许是母亲对黄梅戏的酷爱影响了他,数年之后,谁也不会料到与艺术不沾边的“黄门”之中竟然出现了一位杰出的戏曲艺术家!
    1960 年初夏,正在紧张复习准备报考初中的黄新德被安徽省艺术学校的招生老师看中,要他去合肥学唱黄梅戏。尽管母亲爱听黄梅戏,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还是反对儿子唱戏。老师数次登门做工作,都被严词拒绝。但是,家境贫寒让穷人的孩子早早懂事,尤其是上艺术学校可以免费吃饱饭这才是极大的诱惑啊!在当时“三年自然灾害”的大饥荒时期,所有的兴趣和志向通通都要为肚皮让路!这是硬道理。
    从此,年仅十三岁的黄新德来到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也面临着一连串的艰辛与磨炼。物质的匮乏,条件的艰苦,训练的严酷,传统的打骂教学、同学们大面积的知难而退,母亲的辛酸眼泪,直至家庭递交的退学书⋯⋯这一切曾经给他带来过诸多困扰、动摇和彷徨,但是,黄新德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
    潜心修德练本领
    随着学习的深入,黄新德的“入行”动机已经由填饱肚皮升华为更高的精神追求!由朦胧到清晰,由被动到主动,由吃饱到干好,由职业到事业,在渐变中,黄新德的学习脚步愈发坚实和灵动,成绩也日益突出。曾经同一届的新同学达到一百五十人之多,不得不分为甲、乙、丙三个班级,而到临近毕业时,几年的大浪淘沙中,三个班只剩下三男四女七个人不得不并入上一届班级提前毕业。
    1965 年毕业后,由于历史原因,黄新德没有立即分配到剧团,而是作为青年教师随学校组成的文化工作队到定远县农村为基层巡演了半年,之后,便是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
    在那样年代,黄新德没有投身于“造反”运动中去,他说:“并非自己觉悟多高,而是我不能丢下老师不管啊!”原来,他的老师明海亮先生病卧在床,一位年过七旬的病孤老人,在社会整体瘫痪非打即砸的动乱年代,谁来照料他呢?整整三年,黄新德一直守在床前,屋外运动搞得是如火如荼,而冷清孤寂的小屋内,他每天默默地取药喂饭,生火烧水,按摩打扫⋯⋯直到三年之后老师离开人世。
    
    承大师艺术精华
    文革结束后,在著名黄梅戏作曲家时白林先生、著名表演艺术家王少舫的积极反映和坚持下,黄新德于1979 年回到了久违的黄梅戏舞台,从此,他的艺术天地愈发地广阔和远大了。
    在黄梅戏的舞台上,他又一次为表演风格的“转型”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汗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苍天不负有心人,他的辛勤劳动很快便结出一个个丰收的硕果,他的艺术作品和演唱风格迅速地被业内承认,被广大观众所喜爱。
    从艺术角度看,由京剧转回黄梅,突然插进以自然松弛生活情趣为表演特色的人群之中,其不适应和不称职可想而知。他陷入了深深的苦恼,在困惑之际,他有幸与王少舫先生同台合作了7 年,在“陈州怨”、“女驸马”、“无事生非”、“龙女””、“风尘女画家”等剧目中同台献艺,耳濡目染中获益匪浅。
    他在“罗帕记”中也担任王科举,是王老的B 角,在江苏一带每天演出两场一连数月。他演日场,王老演晚场,这种下午演完晚上接着观摩,第二天再作细微改进的直通式学习方法真是绝佳机会。他抱着崇敬和虔诚的心态,特别留心观看王少舫先生的每场演出。王少舫先生当年也是从京剧转行过来的,他是如何成功进行“角色”转换的?他是怎样巧妙地把京剧中的一些表演程式与黄梅戏的生活气息嫁接在一起的?他又是如何把京剧的咬字归韵行腔运腔与黄梅戏的纯朴自然泥土芳香的演唱有机结合的?边看边想,边学边演,这种传承模式给黄新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进步甚至飞跃!至今,黄新德提起这位恩师,仍然掩饰不了那种由衷的钦佩之情,他感叹道:王少舫先生真的了不起!他的这些探索和尝试取得了巨大成功,不仅展现了自身的艺术魅力,同时也大大提升和推进了这个年轻剧种的艺术品位和表现层次,说他是黄梅戏的“通天教主”毫不过分。
    戏曲艺术的自身规律,决定了它的传承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所谓“传承”,并非是一味地囫囵吞枣生搬硬套,不顾条件的亦步亦趋照单全收。聪明过人的黄新德在“传承”中,不断在思考如何把前辈的精华转化为自己的财富?在一丝不苟扎实继承之后,再根据自身条件加以融合,王少舫先生告诫他道:学我不要像我!黄新德谨遵教导,他认真学习王老的讲究、严谨、推敲、处理、驾驭⋯⋯再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和具体塑造人物的需要加以发挥。
    过去在农村露天广场演出较多,没有电声设备,全靠肉嗓实力打拼,在这种条件下要想让成千上万的人们能听清楚唱词念白,绝非易事,所以传统中有句行话:一响遮百丑!而今天,依靠着先进的音响设备,即使没有前辈的演唱功力也同样可以响彻云霄,今天的观众也不习惯过大的音量,人们现在讲究细腻和情感,喜欢感觉与意境。
    黄新德与王少舫先生是两代人,王迈进花甲之年时,己是炉火纯青,他在创新、处理、情感、细腻等方面绽放出更加老辣深沉的艺术奇葩。而黄尚属后辈,声音条件和艺术理解与王少舫先生也有着很大差距。若想缩短或赶上,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和岁月沉淀。
    向社会传承戏理
    这种极具科学发展观的艺术“传承”,在实践中得到了重要验证,在当今的黄梅戏界,黄新德那独具一格、韵味醇厚的演唱被众多青年演员膜拜和追随,喜欢他唱腔的观众更是不计其数,他的许多唱段成了黄梅戏男腔中的经典,被广为传唱或成为专业院校教材,如脍炙人口的“海滩别”、“忽听琵琶诉幽怨”、“一弯新月挂半天”、“爱歌”、“十五的月亮为谁圆”等等。应该说,黄新德是继王少舫先生之后最具代表性的男演员,他与同伴们共同创造了黄梅戏的第二个辉煌时代。
    至今为止,全国黄梅戏界共有12 位演员获得了“梅花奖”,而黄新德自己个人获奖后又扶持了6 位,占了总数大半,这种情况在同一个剧种、同一个人身上屡次出现,在中国戏曲界可谓罕见,所以,黄新德又被尊称为“老梅树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