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吕剧的孕育和初成阶段,其唱腔属曲牌连缀形式,所使用的唱腔基本都是从其母体——山东琴书中套用,像[凤阳歌]、[叠断桥]、[莲花落]、[娃娃柳]、[绣花灯]、[铺地锦]等。因当时艺人文化程度低,易学易唱的[凤阳歌]很快流行,以四句体的[凤阳歌]为主要唱调,奠定了吕剧音乐的基本风格,也为剧种音乐向板腔体发展做好了准备。 [凤阳歌]解决了曲调杂乱等问题,但也存在明显不足。起初,[凤阳歌]四句皆为顶板起唱,变化较少,不足以表达复杂的戏剧矛盾,艺人们就逐步将原来的顶板起唱改为闪板起唱,并在句间增加了过门,从而将琴书中的“老顶板凤阳歌”发展成为吕剧“老四平腔”。后来,在“老四平腔”的基础上,又进行了简单的男女分腔,并逐步变成了中眼起唱。中眼起唱的[四平腔]舒展多变,富有表现力,已具备与现在的[四平]基本一致的结构形式和节拍、旋律特点。 为丰富音乐的表现性,在艺人的实践过程中,还发展出另一重要的唱腔形式——以上下句为结构的[二板]。再加上一部分曲牌唱腔,即构成了吕剧唱腔的三大部分[四平]、[二板]、[娃娃调]。 新中国成立后,在老吕剧的基础上,专业音乐工作者与吕剧老艺人合作,对吕剧音乐进行了丰富与发展,又形成了吕剧音乐的新传统。特别是《李二嫂改嫁》一剧音乐创作的成功,对吕剧发展起到了里程碑式的作用。 创立了新的唱腔板式。在保持剧种风格的基础上,唱腔音乐结合剧情、人物,向兄弟剧种广泛借鉴。如李二嫂第一次出场时,为了刻画人物的悲痛心情,吸收了河北梆子元素,创作了吕剧的[尖板];再像“李二嫂眼含泪关上房门”一段,分别使用了[慢四平]、[快四平]、[紧板]几种板式,使整段唱腔层次清晰,又准确表达了人物的心境。在发展[四平]唱腔的同时,又在[二板]的基础上创作了[慢二板]、[快二板],并向兄弟剧种借鉴创作了[四平摇板]、[四平散板]、[二板摇板]、[二板散板]等,构成了板式系列化。 实现了吕剧女腔的突破。过去,吕剧多为男演女,女腔平直、简单。《李二嫂改嫁》吸收琴书的传统唱法,又借鉴民歌唱法,在女腔改革上取得了显著成果。像“李二嫂眼含泪关上房门”“借灯光”等成为观众耳熟能详的唱段,为后来吕剧女腔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此外,随着《李二嫂改嫁》等剧目的创演,也促进了乐队建制的规范、伴奏音乐色彩的丰富、音乐的表现能力的提升,并形成了如张斌、李渔等吕剧音乐的代表人物与专家。 百年来,吕剧发展中的鲜活实例表明,吕剧音乐发展要做好两个继承,既弄清老传统,了解其母体及向吕剧演化中已完成的形态,还要把新中国成立后被百姓们认可、至今仍具生命力的曲调作为新传统继承下来。在这个基础上,一方面要向兄弟剧种借鉴,另一方面,还要向现代作曲技法借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