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乡愁是一幅小桥流水、枯藤老树的画,是一首山清水秀、蓝天白云的诗,是一段充盈着田野气息的不能忘却的记忆。然而在一些地方的城镇化建设中,盲目大拆大建、人为造城使曾经风格各异的村落难觅踪影。中央在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提出“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如何保存文化根脉,守候失落的乡恋,莫让“乡愁”变“乡痛”,是每一位奔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上的学者和专家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曾不无忧虑地指出“我国每天大约有300个村落消失,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已经有500多万个村落消失了。”城镇化是现代化必由之路,然而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大拆大建,也不是盲目的造城运动,更不是要每个城镇都成长为巨人,变得千篇一律、毫无特色。新型城镇化新在何处?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开发与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挽救和保护?这些都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日,“城镇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北京召开,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陈勤建出席会议并接受新华网道德文化频道采访。陈勤建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兼中国城镇民俗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他在采访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如果不能有效地挽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中国千百年来悠久的历史文化将依托何处?未来我们的文化与文明将魂归何处?” 非遗保护 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守住乡愁 陈勤建教授长期致力于民俗文化推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他认为在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应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挽救性保护。当祠堂、庙宇等村落原有的公共空间不断萎缩直至消失,乡土中国的村落文明与乡土文化将依托何处?新型城镇化要守住乡愁,就要加强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挽救性保护,保存原汁原味的古村落形态和文化传统。 顶层设计 新型城镇化建设应系统规划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陈勤建教授认为现在很多地方采取的异地重建模式无法还原原始的公共生活空间,无形中加快了古村落文化的消逝步伐。新型城镇化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不是矛盾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加强顶层设计,通过系统规划、通盘考虑、盘活存量来使古村落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守候乡恋 新型城镇化建设应留住文化之根 陈勤建教授认为,现在传统村落存在文化断裂的现象,对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承继任重而道远。要守候失落的乡恋,留住文化之根,关键在于行动。各级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转变思维、提升理念、着力保护、积极践行,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切实做到对古村落的挽救性保护和科学化开发。 每个村落都有自己的文化根脉,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乡恋与乡愁。当城镇化的列车飞驰前行,我们期待着这趟开往春天的列车,在带领我们奔向富饶与美好的同时,也能留下乡土中国的文化根脉,守住我们心中魂牵梦绕的乡愁。(文/曹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