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椅村三面环山,一面环水,村庄犹如坐落在高椅之中,因此得名。古村现保存有明清几百年间建筑的古民居104栋。古村现有住户约600户,其中85 高椅古村,位于湖南省会同县城东北48公里处巫水西岸的台地上。是湖南省迄今发现的一处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村落,被专家誉为“民俗博物馆”。高椅村三面环山,一面环水,村庄犹如坐落在高椅之中,因此得名。古村现保存有明清几百年间建筑的古民居104栋。古村现有住户约600户,其中85%的村民杨姓,侗族,系南宋诰封“威远侯”杨再思的后裔。 高椅古民居建筑的自然选位,符合建筑整体布局按梅花状排列,巷道与封闭式庭院呈“八卦阵式”,古村分成了五个自然村庄。道路纵横交错,宛如网状,进入村中,如入迷官,叫人找不着出路。由于地形复杂,几百年来,这个村子从未受过土匪、强盗的骚扰。 民居建筑的形式,均为四面封火砖墙构成庭院,院内为木质穿斗式结构的两层楼房,四周封有高高的马头墙,构成相对封闭的庭院,当地称为窨(yin)子屋。这种建筑因为是高墙封闭,仅开小窗,有防风、防火、防盗的特殊功能。近百年来,高椅村尚没有一家失火殃及四邻的先例。另外,这种建筑格式,用较深的排水沟,在房屋密集区,还设有下水道和水塘。所以在保干燥、防潮湿性能上亦有独到之处,使建筑历经600多年不腐朽。庭院内的木构楼房,门窗多有糈美雕饰,不少庭院、堂屋前悬挂匾额,照壁多绘壁画,屋内明清家具随时可见。张 村内公共建筑有祠堂、学馆、凉亭、土地庙、池塘和水井。学馆“清白堂”、“醉月楼”曾是文人学士聚会及娱乐的场所,建筑保留至今。这里自古以来没有商店铺号,没有商业气息,但有着浓郁的耕田读书的“读耕文化”的氛围。据统计,明清时期,高椅村共出了有功名的文武人才293人,民国时期,会同县只有大学生10人,高椅村就占了4人。改革开放以来,这个偏僻山村有各类大、中专毕业生180余人。可见这里文化传统之深厚。 据传闻,三国时诸葛亮征“五溪蛮”,足迹遍布沅水中上游。高椅村中有古井名诸葛井,至今井水甘冽,据说是诸葛亮行军中指挥士兵凿出的,井口石头上尚留刀凿印痕。隔河相望的孟营山,就是孟获扎营之地。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在这巫水之滨留下了不少遗址和故事。 高椅古村最吸引人的莫过于“高椅”这个名字,直到看到它的全貌才真正明白它的来源。原来古村三面环山,一面依水,远远看去就像一把稳如泰山的太师椅,故名“高椅”。 到高椅,一定要请个“民间导游”,因为高椅的景点全都散布在每一家每一户里,到高椅旅游就像是在走亲戚一样,从这家的厅堂到那家的院落,高椅的每栋屋子都是一本无言的书,随便翻动都能抖落出一段历史尘封的故事。从整体的布局来看,高椅古村的建筑是按梅花状排列,巷道与封闭式庭院呈“八卦阵式”,村与村的道路纵横交错,宛如网状,形式迷宫。所以在古村里行走,常常会有搞不清楚路伸向何方的感觉。 高椅的景观都在房屋建筑中体现。比如“入木三分”,在财主四老爷的那栋木屋的窗户上有幅对联“堂前珠履三千客,房内金钗十二行”,当时这幅对联是写在纸上然后才贴到窗户上的,但是经过了百余年的风蚀之后,纸已经自然脱落,墨汁却渗透到木头里面去了,字迹依然清晰可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入木三分”。再有就是红黑鱼塘,左边的鱼塘养的是观赏鱼,所以叫红鱼塘,右边的鱼塘养的是食用鱼,所以叫黑鱼塘。这两个鱼塘不光只是养鱼用,它们还与村内的排水系统相通,是村落排水系统的一个蓄水池。还有防盗监听缸也算是高椅特有的,在明朝早期的时候,当地的一个首富之一,为了防盗窃,在其厨房里埋了一口缸,缸口与地面持平,平时盖上木板,上面有一碗柜遮掩,不易被人发现,用的时候取掉木板,把耳朵贴近缸口,就可以监听到100米以内的脚步声了。据说,这个缸也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监听装置哦。高椅的特色在建筑中处处可以体现,比如还有步步高升楼梯,这个楼梯大致看并看不出它有什么特别之处,仔细一瞧,原来这个楼梯并不是统一的宽度,而是从下往上越来越宽,直至大门,其寓意便是“步步高升”了。 走在高椅,还发现村里有很多的牌匾高挂门楣之上,像是“关西门弟”、“清白家声”、“清白堂”、“耕读传家”等等,这些牌匾都是为了激励后人,以此做为庭训,要“清清白白做人,清清白白为官”。 细细品味高椅还能发现很多景观,随便走进一家屋子里的一对雕花椅子就有六百多年历史,还有那做工精细,雕刻精美的窗和门上形象的动植物造型更是寓意深刻,透露出高椅人深厚的文化内涵。 走出高椅村外,一条清澈的河流绕村而行,几只鸭子在河里悠闲的戏水,一只大白鹅昂首挺胸的在岸边踱步,高椅人的生活真有点恍若隔世的感觉了,平静、悠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