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师,教育、曲艺、手工艺、技击等多种行当的职业民俗。新从业或学艺的人通过仪式与授技授艺者结成师徒关系,老百姓管它叫“拜师学艺”,或者用通俗形象的描述是“磕头拜师”。通常,拜师者要有引荐人和担保人,师徒双方签订相应的契约后举行拜师仪式,由徒弟行拜师礼,再由师傅引领拜行业祖师并一一介绍给师兄,礼成后皆大欢喜,其乐融融。 各行各业的拜师礼仪程序大同小异,也各具行业特点,各行有各规,在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普遍价值观下,赏惩自定。师傅对徒弟的授业过程中,是给肉吃还是给糖吃,是打屁股还是打手心,那是人家师徒自己的事儿。别人眼红不得,干涉不得,不管您是羡慕眼馋或者有所疑义,那也只能在一边瞪眼干瞅。 中国拜师习俗的形成主要受儒家授业规制影响,最早可追溯至孔子收徒并由其演化而来。收徒和拜师是为了明确双方责任和义务,使徒弟学有所成,不白忙活一场。师徒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大都由各行业的行规及特定契约加以规范、限定。一般不准各门师傅争带投师学艺者,亦不准学生在从师学习过程中另投他师,省得出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不劳而获的尴尬。有的行业规定,出徒一个才能再招一个,不得同时招收两徒。古代旧时,对学徒有诸多行为严束,从倾倒溺壶的日间杂役,到不得随意外出和省亲,条条框框,形同律法,违规者要受相应惩罚。这种学徒规约制度在封建社会受法律保护,等级森严,当徒弟的,千万不能踩地雷,不然师傅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古时,当一个初学者要成为你的徒弟时,最起码是接受了你最基本的技艺传授,其间老师可对中意的学徒进行各方面考察,反复考验。选取人品好有德行,拳脚好有悟性,尊师重道,守规矩懂礼仪者作为弟子。当然学徒也会对老师进行考察,对老师的品德、武德、技艺要有一定的了解。因为拜师不是儿戏,选定了磕了头,就难以反悔,古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之说。师傅可以把欺师灭祖的弟子逐出师门,弟子不能把师傅炒鱿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