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没有想到要收徒,却在一次机缘巧合中,遇到丛丛——一个乖巧伶俐的孩子。说是孩子,也已经是大人了。先跟丛丛的母亲认识,又经过好友举荐,知道丛丛一段不凡经历,就动了收徒的念头。 我心里知道,教学生与收徒弟,完全是两回事。 在台湾,早年的拜师一直追寻古礼。就拿学习的地点来说,塾分为几种。一种是家塾,是官宦和富贵人家给自己家人或族人设立的学塾。老师腋下夹着孔夫子画像,到府上被称作“专馆”的堂来授课。而一些小门小户的人家,也可以几家合着邀请先生授课,这种形式被称为“散馆”。 私塾则是老师在自己家里或者在宗族的祠堂庙宇开馆授课,招募学生也是乡里附近。这种又被称为“伙食学”或“厨学”。还有一种是义塾,由达官显贵或者是当地政府倡议兴办,恩惠一方。甚至有些望族会动用族产,资助宗族中贫困生读书,还有宗族用这种形式让所有族内适龄学童就读。 开学时间不一,不过,绝大多数都是在农闲以后的冬季,这一点和大陆早期比较像。春耕夏播秋收冬藏,立冬后,学塾逐渐开学,这是古代冬学的惯例。陆游曾写诗说: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并自注:“农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学,谓之冬学。” 我今年立冬在上海应良友文化之邀冬学开讲,便是应古礼而行。徒弟丛丛,也是在立冬后两日行收徒礼。这也是古礼的一种。 台湾拜师颇有讲究,有时繁缛到数十种仪式仪轨,第一次进学拜师,学生要效仿古礼,以四色鲜菜,四色鲜果,四色酒肉做为贽见礼。初进门一拜,执贽完毕,再磕头请拜,先生受两拜后,回两拜答谢,拜毕后老师入座,学生再拜。这样三拜九叩大礼成。师父则回赠书籍勉励。 大陆收徒在这点上与台湾稍有不同,简单来说,收徒弟的方式一般有两种途径,一个是来自师父的学生,在学生中发现资质聪颖的,品性道德高尚的,亲收为徒。还有一种就是举荐人对师徒二人都有了解,中间牵线,再有中保,拜师时,还需要有见证人在席。我收徒丛丛就是举荐人的功劳。 丛丛拜师,也是依古礼行规的。 首先,我要告拜亚圣先祖和列祖列宗,毕竟是第一次开山收徒,不能忘祖背宗,自行其事。然后徒弟奉茶,请求入师门,终身为徒学习。我应允后,徒弟行跪拜三叩,然后奉上六礼束修,最后听师训。整个过程需由主礼官依古礼导引进行,并在礼成后,由徒弟给在座每一位见证人奉茶谢礼。随后,见证人发表见证感言赠与徒弟,有些见证人提前准备了见证礼送与徒弟加勉。 拜师仪式结束后,大家在拜师宴上更是边用餐边感叹这样的复礼仪式已经离我们当今生活太遥远了,但这种复礼的需要正是当今社会所缺乏的。 礼乐御,射书数,古多传为御在射后,其实不然,御是驾驭,也是操控,是一种心性理性的控制艺术。随后才能做到射箭的射术和文学文字的把控,以及算数精算的理性思维。而礼乐则是在操控驾驭之上的大道层面的灵修。孔子授业六艺是有其非常精准的定位和用意的。这一点在古礼师训中,多有提及,知礼方能施教。礼做六艺之首是给徒弟学生在求学之前就要树立的人生观。 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名誉教授高明士这样说,尊师重道是失落的传统价值,理论上,古代教育是士志于道,所以为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人师比经师重要。今日则只在求知,为企业界训练人才,求道、传道不见了。古代入学仪式为确立师生名分,与今日缴学费意义完全不同。今日校园师生关系,成为买方与卖方关系,所以学生可以评鉴老师,当然不能用古代老师的名分观念来看待了。 恰好,我收丛丛做徒弟,她说要终身受教于我。这一点,对我也是一种严谨的约束,我想大概古礼中的拜师与收徒,都会在跪拜与承受间,彼此承诺,将学问继承发扬下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