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本成果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上篇——西方心理学与道学思想互动的文化背景及其哲学基础,中篇——道学与西方心理治疗学,下篇——道学心理调治理论的应用研究。 在《上篇》中,分析了西方心理治疗学与道学思想互动的文化背景和哲学基础: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型、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兴起、实证主义心理学方法论给心理学带来的危机等因素,导致了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转型。在这一过程中,现象学发挥了沟通东西的桥梁作用。它一头连接东方古老的道家并受惠于道家,另一头则直接深刻地影响着西方心理治疗学,促使西方心理学界对中国文化所特有的思维方式产生了认同和理解,给他们带来实现心理治疗转型和创新的思想资源。从而为道学与西方心理治疗学的千年对话提供了可能。并从方法论的高度考察了西方心理治疗学与道学思想在人性论、整体观和治疗思想等方面的相契。 在《中篇》的各章中,具体探讨了荣格、马斯洛、罗杰斯等西方心理学家与道学的深刻联系,分别探讨了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和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心理学对道学思想的吸收、运用及其对中国心理治疗和文化研究方面的启示。 在20世纪,“玻尔现象”(即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受老子思想影响而在量子力学领域作出贡献)曾受到中西学术界的关注,然而,在更高水平上理解和吸收道学思想的罗杰斯现象、荣格现象、马斯洛现象却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这是令人遗憾的。 上述西方心理学家在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弊病和现代生活中人的存在困境进行深入反思的基础上,对西方主流心理学进行了挑战和超越,而道学思想是支撑他们实现超越的重要文化资源。在这一系列中西文化互补的创造性活动中,道学既凸显出其独特性,又通过弥补西方文明之片面性带来的弊病而展现出普遍性价值。在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如何将荣格等西方心理学家已经开展的工作深入下去,如何让道学乃至中国哲学中的普遍性价值充分彰显出来,从而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贡献出中华民族的智慧,这是当代中国学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道学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受到荣格的高度重视和赞扬,“这一东方人的真理”“具有无比贡献”,运用这一原则,荣格提出了整合意识与潜意识、阴影与光明、兼顾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以及阿尼玛与阿尼玛斯等一系列理论,在西方心理学领域内创建了独树一帜的宏大体系。 荣格认识到道学自然无为思想的心理治疗意义,将其吸收到心理治疗实践之中,并强调这有助于纠正西方文化过分重视“意识”而导致的偏颇。他还用潜意识理论来解读道教内丹修炼,沟通了内丹修炼与现代西方心理学。荣格的理论启示我们重视中国先贤的心理保健智慧,理性和非理性、意识和潜意识皆是人类精神心理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方面,我们既需要吸收西方的理性和科学精神,但也决不可对中国先贤的无为、直觉、顿悟等非理性智慧妄自菲薄。运用荣格的理论来解读道学“致虚守静”、“坐忘”、“心斋”等方式,有助于我们更自觉地运用这一中国先贤独特的修身养性方法,缓解焦虑、浮躁等负面心理。 马斯洛则基于对西方心理学界一味模仿自然科学而将人当成“物”来研究等弊病的深刻反思,吸收并发展了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他主张以“道家的客观”来弥补传统科学的客观的不足。他在晚年发展了需求层次论,在自我实现层次上增添了自我超越层次,从而将人本心理学发展为以宇宙为中心、超越自我及自我实现的超个人心理学。马斯洛从老子的“道”的概念及人类道德是以“自然的道”为摹本的观点中,看出了弥补人本主义的狭隘性的途径,他强调这种超越型人格“比自我实现者更多一些道家思想”。 马斯洛对道学思想的吸收启示我们:有选择地运用和吸收前人思想精华并加以现代诠释;注重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注重哲学理论对具体科学的指导是推动具体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道学思想具有超越时空的独特智慧,是可供人类共享的思想宝藏。马斯洛深刻领悟并运用道学智慧的成功尝试向人们昭示,道学具有融通东西文化并进行现代转换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对21世纪人类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在《中篇》中,还从在西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的弗兰克意义治疗学的视域来发掘道家的意义治疗思想和心理健康智慧。道家注重养德调心、心德互养。其意义治疗思想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返朴归真,因性而为;“为人”、“与人”,超越自我;不与物迁,宠辱不惊;清心寡欲,不为物累。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启示人们自觉地追寻人生的意义,将心理治疗与精神层面的意义治疗和道德修养紧密结合。 作者还分析了西方心理治疗与道学思想的区别以及道学思想的局限性。西方心理学家虽然推崇并吸收道学有机整体观、自然无为等思想资源,但他们对道学思想的理解和运用是有限的,同时也是经过了改造和选择的。如,马斯洛倾向于“以一种‘美国式的道家’为指导”,他们的“层次整合式思维”是建立在科学分析方法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既整合“科学的客观”与“道家的客观”,又整合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存在主义等多家学派,而道学的思维却属于科学分析尚未进行的混沌形态。马斯洛强调的是“有帮助的顺应自然”,认识到在实践中一味地放任自流也可能导致人生一败涂地。弗兰克认为,一味强调“平衡”将导致所可能出现的危险性。这就启示我们,必须辨析二者在本质上的异同之处,以客观的态度认识道家思想的优长和消极面,以开放的胸怀考察自然无为等概念在西方的发展变化,以图对其进行合理的扬弃,综合创新,自觉地借鉴“他山之石”来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心理保健和心理治疗学。 《下篇》则借鉴和运用意义治疗学、认知疗法和人本心理学、分析心理学等西方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针对浮躁、焦虑和自卑等负面心理或心理障碍的成因,阐发道学原典中“顺应自然”、“安时处顺”、“宽容不苛”、“祸福相倚”、“不与物迁”、“宠辱不惊”、“各当其分”、“厚积薄发”等心理调治智慧,并列举道学人物的典型事例进一步说明这些思想对于保持心理健康、稳定心理品质的积极作用。以图为陷入心理困扰、心理疾患以及精神空虚、意义失落的现代人类提供对治之方。 《下篇》中还具体介绍了杨德森教授所创建的“道家认知疗法”的运用情况,以及他指导博士生所进行的临床治疗案例及其分析。“道家认知疗法”将道家哲学与西方心理治疗技术相结合,总结出ABCDE五个操作程序,已经成功地运用于临床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二、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1.促进道学思想回归生活世界并实现现代转化,探索中国哲学走向世界、参与文化全球化进程的通道,试图找到在现代社会和现代文明中的生长点,从而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贡献出中华民族的智慧。 2.改变了以往从理论到理论的玄学式思辨传统,采取了将理论研究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不再泛泛而谈中国哲学的现代价值或普遍性,而是从西方心理学家主动将道学思想运用于心理治疗实践这些事实出发,展示出中国哲学所具有的特殊性和普遍性,证明了中西文化融通互补的必要性和现实性,深化了中西文化的融通与互补。 3.将西方心理治疗方法与道学思想相结合,借鉴荣格、弗兰克、马斯洛等西方心理治疗学的理论和方法,针对实际生活中的浮躁、自卑、焦虑等负面心理阐发道学思想的心理调治智慧,并将其应用于心理治疗的临床实践,具有调治负面心理或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实用价值, 4.道家认知疗法已在全国二十余个省市推广和运用,效果显著,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心理治疗学提供文化资源。 5.推动道学思想与心理学和伦理学等学科的交叉互补,揭示出心理治疗与道德治疗的密切联系,将心理治疗和精神治疗相结合,揭示了心理调节与道德调节的密切联系;启示人们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心理保健的积极意义,认识人生意义失落、价值错位对心理健康的危害,促进心理保健与道德修养的互动,建立起方便、经济且适合中国人性格特征的自我心理调节、道德调节机制,为个体的心理调治和道德培育提供内在动力。 (转载自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