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与科学 >

超越死亡的道家生死哲学观(一)

http://www.newdu.com 2017-12-26 问道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死亡是所有生命注定的最终归宿,不能脱俗的人类执著地渴求着永生,于是,关于生与死的思考锻造了人类哲学的恢弘与博大。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生死之论,不乏智者和睿者, 其中道家生死哲学,以其丰富的理论内容,深刻的思想内涵,脱俗的不凡见解和独特的美学意境,格外醒目的凸显了出来, 为中国乃至世界生死哲学理论宝库书写了不可或缺的一笔,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正是由于道家生死思想的丰富深刻, 其见解的超凡脱俗, 所以,本文虽然很想穷尽道家生死哲学的特点,但实际上却很难很难,所以只能是浅析其特点了。
    任何一种思想体系都不是从天而降,凭空出现的,都有其赖以产生的客观环境和主观条件。道家的生死哲学也不例外。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极为混乱的时期,臣弑君,子弑父,列国之间尔虞我诈,弱肉强食,战乱频繁,是个杀伐竞争的年代,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庄子·在宥),死亡是当时人们不得不面临的残酷现实。
    但另一方面这个时期由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改变,又使得春秋战国时期成为了一个充满生机的时代,体现在意识形态领域就是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学术高峰,也就是在这时,诸子百家首次抛弃了先民长生的幻想和对鬼神的盲目崇拜,纷纷以理性的眼光来反思生死问题,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道家的创始人正是立足于这样一种社会大背景下,以万物皆一的开阔视野看待生死,超越了一时一事、一得一失,确立了极具特色的超越死亡、生死存亡一体的生死哲学。
    
    一、生死同质的唯物意识
    道家基于气化理论的生死同质说非常独到,有着很明显的自然主义色彩和唯物意识。以自然哲学为特点的道家哲学,以自然主义的 气化理论作为逻辑起点,侧重于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探讨生死问题, 建立了中国哲学史上独特的生死哲学理论。
    老子说: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老子·二十五章)。无论是天地万物, 还是玄虚之道, 都是以自然为其基本原则的,自然就是人、地、天、道的规范。在老子看来,人和自然万物的生死变化都由来自于道的阴阳二气所决定的: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 )。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相关思想,并以气为根基, 在天地万物通于一气的自然观基础上,以物化的理论来诠释生死,把生与死融入宇宙大化运行、万物生灭变化之中, 建立了道家极富超越精神的生死哲学。
    气是道家哲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 它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最基本元素,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无不系之于气。在道家那里,气是生命从无形到有形的基本成分,生死同质,都系之于气,生死转变实际上是气的聚散变化。在道家看来,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 通天一气耳(庄子·知北游)。道家把生与死铸入了无限的天地整体之中, 身体  是天地之委形也,生命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是天地之委顺也(庄子·知北游)。
    杂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庄子·至乐)。生命产生的过程,就是由天到气,由气到形,由形到生命的过程, 人的生死也就是气的聚散,是自然而然的过程,所以生死并不神秘,是自然物质化合变化的结果。也因此,死亡其实并不是生命绝对意义上的终结,而是作为自然万物的一分子, 始终处于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庄子·大宗师)的始卒若环,莫得其伦(庄子·寓言)的物化链之中的。其逻辑结论:既然人的生死是一个物化的过程,生死本身也就不过是 气的不同变化形态,那又何必悦生恶死呢 无疑, 道家不仅力图消解人们对死亡的恐惧,而且试图跨越人类生死之困,使人的生命在某种意义上获得不朽。
    基于具有唯物色彩的气化理论, 道家关于生死的最终结论是: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庄子·大宗师)。就这样, 生死在道家的先哲那里完全没有了神秘感,在他们看来,生命体的生与死转换犹如日夜交替般自然。
    显然,按照道家气化的理论,人类并不存在永远无法跨越的生死之自然大限。道家在这里将人类的个体从现实的世俗世界的束缚中释放出来,将个体的生死放到自然的大背景中。这在无形中化解了个体生命的有限性, 凸现出宇宙大我的无限性。在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豪情中,生与死的问题也就上升为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道家运用气化理论对人类生死之困的观念性突破,具有巨大的精神解放意义。而且, 在客观上由于这一观念性的突破, 闪耀着唯物主义思想的光辉,在实践层面上也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生命现象,把握死亡的本质, 正确处理生死问题。
    (转载自百度文库)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