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其它 >

【国学经典】——老子的远见

http://www.newdu.com 2017-12-27 北京国学教育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一,司马迁的评论
    司马迁《史记》中有〈老子韩非列传〉,把老子与韩非并列。主要原因是韩非书中有〈解老〉、〈喻老〉两篇,表示他深受老子启发,且以继承发挥老学为职志。但是这里面实在大有问题。
     老子思想太丰富了,身为法家代表的韩非学到一小部分,就足以让人惊艳。秦王(后来称为始皇的)读到韩非的文章,公然感叹:「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但是真正见到韩非(当时是以韩国公子身分担任使节),又不能重用,甚至还听信李斯(他与韩非曾一同在儒家荀子门下受教)的谗言,毒死了韩非。
     司马迁在评论时指出:韩非自称学习老子思想,但境界相去甚远,结论则是一句感叹:「而老子深远矣!」
    老子之「深」,在于看穿一切变化的背后,有一个道存在,以做为万物的来源与归宿。由此可以避开虚无主义(就是感觉一切都是虚幻,因而也无意义可言)。人类自古以来最害怕的不就是「浮生若梦」吗?老子之「远」,在于把过去、现在、未来看成一个整体,因而可以保持「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心态,平静看待一切遭遇,再珍惜人生当下的每一个剎那,自得其乐。
    二,老子的三宝
      老子认为自己有三个法宝,就是「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六十七章)
    首先,「慈」是指母亲的爱。老子把道比喻为万物之母,因此,一个人悟道之后,就会由道的眼光看待万物,表现慈母般的心胸,包容所有的人与物。老子说:「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二十七章)师与资相互为用,善人与不善人也互相需要对方。因此,与其责怪与惩罚不善人,不如理解与宽待之。所谓「以德报怨」(六十三章)要由这个立场来体会。
    其次,「俭」是指对万物要珍惜,由此使人人皆不虞匮乏。这个观点在讲究节约能源与爱护地球生态的今天社会,特别具有先见之明。社会动乱的主要原因是贫富差距太大。富人不知节俭又不肯布施,这个世界如何会有光明的未来?
    然后,「不敢为天下先」可以简称为「后」或「让」。老子主张「圣人」担任统治者,但是圣人的修养是「悟道」,因而他的统治是服务导向的,绝不带有争名夺利的动机。但是,世间真有这样的圣人吗?真有的话,他有可能出来领导百姓吗?这是老子所要面对的质疑。
    三,道究竟是什么?
     老子所创的学派称为「道家」。那么,「道」是什么?道既不是天地万物,也不是某个像人一样的上帝。道是万物(含人类在内)的来源与归宿。
    谈到来源,试问:没有根源,怎么会有眼前这一切?这一切恒在变化之中,但根源是不变的。正如大海表面波涛汹涌,但整体总量并无增减。
    老子在二十五章,谈到「道」这个名字的由来。他承认那是无名之物,勉强称之为道。无名,是因为无形可见;无形可见并不等于不存在。它超越感官所察觉的范围,也不是概念可以界定的,但它「必须」存在,否则万物只是幻影。如果有人坚持万物就是幻影,老子也将无话可说,因为这样的人自己也是幻影,又何必同他计较?
    其次,谈到归宿,试问:已逝的一切到哪里去了?答案是:回到它所从来之处。亦即「尘归尘,土归土」,万物最后又回到了根源之处。接着要问:这样看来,我们人类的生命有何意义?答案是:人生的意义即在于悟道。在明白了真实状况之后,自然孕生一种独特的美感,可以从整体角度来观看万事万物,体认「一切都美好」,也就是由欣赏的眼光看待所有已经发生、正在发生与将会发生的事。
    四,老子的深远影响
    一九八八年,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演说中,特地引述老子所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六十章)第二天,《老子》英译本又多卖了几万册。这本小书已经成为世人共同的资产,将会引领人类从事深度的反省。
    二十世纪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在晚年时特别喜欢老子思想,他甚至认为老子提醒了西方世界,不可遗忘「存有」(亦即一切存在之物的本源)。他还试图与当时留德的萧师毅教授合作,再一次翻译《老子》为德文。后因二人意见不同而半途作罢。他请萧师毅教授用中文为他写一条幅,取材自《老子》十五章:「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意即:谁能在浑浊中安静下来,使它渐渐澄清?谁能在安定中活动起来,使它出现生机?悟道者的任务即在于此,要在一静一动中,使道的光华朗照人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