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中的重金属不易被微生物分解,某些重金属及其化合物易被生物吸收并通过食物链逐级累积,产生巨大的富集作用,影响水产品的质量。如:
在日常生活中,经济水产品如鱼、虾、蟹、贝等是人体内汞的主要来源。研究表明,水环境的汞污染愈重,水生动物的含汞量愈高。水产动物的体积越大、体重越重的水产品,其体内的汞含量越高。在海洋中处于食物链顶级的鲨鱼、鲸鱼、箭鱼、金枪鱼、带鱼等大型鱼类以及海豹体内汞含量最高。在湖泊、河流中,处于食物链最高层的肉食甲鱼汞含量最高,最终造成其汞含量甚至会高于环境水体中的汞浓度20万倍! 笔者查阅了一些学术文章,发现专家们在一些文章中指出:我国内河及湖泊、水库中的水产品,重金属含量超过国家标准的情况,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此后,重金属含量超过国家标准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如: 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黄河宁夏段五种经济鱼类的监测结果表明,鱼体汞超标率达100%。 刘永懋1998年研究,洞庭湖水中总汞含量为26ng.g-1,沉积物平均汞含量为47ng.g-1,鱼汞含量为94ng.g-1。 2005年,蒋红梅等对乌江水库所采鱼样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总汞平均含量约8ng.g-1,最高为140 ng.g-1。 2005年,张磊等研究,我国第二松花江鱼类总汞含量高于百花湖,其中鲫鱼样本总汞含量全部超过300 ng.g-1。 2007年,何天容等对红枫湖水库鱼体总汞的测定结为2—150ng.g-1,平均值为32ng.g-1。 闫海鱼等发表于2008年《生态学杂志》上的《贵州百花湖鱼体汞污染现状》百花湖鱼体总汞平均含量为28.0ng.g-1,变化范围为4.2~143 ng.g-1;甲基汞的平均含量为10.9ng.g-1,变化范围为3.0~39.3ng.g-1。 我国有关调查显示,海鱼重金属污染的问题也早就存在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崔毅、陈碧鹃于1996年第15卷第4期《海洋环境科学》发表的文章称:胶州湾沿岸河口地区海水中重金属含量较高,其重金属污染主要受沿岸工业排放废水的影响;海洋动物体中重金属含量为底栖动物大于鱼类;海洋动物体内重金属含量不仅受其所栖息海水中重金属含量的支配,而且受季节的影响。 2005年11月30日,香港《太阳报》报道:香港理工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合作完成一项研究项目,研究人员沿珠江河口一带共7处收集了58份鱼、虾、蟹及贝壳海产样本,抽查的海产包括乌头、鳎沙、盲鰽、鲥鱼、泥、基围虾、花蟹、毛蚶等。结果发现,鱼类的平均含铅量达每公斤2.2毫克,高于国家指定安全标准每公斤含量1毫克的水平,其中最高的是泥鯭,铅含量居然高达每公斤30.7毫克;而虾、蟹及贝壳类的平均镉含量亦达每公斤含0.8毫克,高于国家安全指标每公斤含0.05毫克的水平,其中基围虾含镉量最高,达每公斤含2.1毫克,超标更高达40倍。负责研究的香港理大土木及结构工程学系副教授李向东称,珠江河口海产的重金属含量与五年前的同类研究比较,海产的重金属含量增加了1.4~1.8倍。 实际上,我国海鱼重金属污染是普遍存在的。我国南海北部海域鱼类铅含量平均为0.72~1.36g/kg干重,镉为0.08~0.27g/kg干重。珠海市对151份海鱼检测结果,总汞含量平均值为0.06mg/kg,超标率0.66%;镉含量平均值0.087mg/kg,超标率4.64%;铅含量平均值1.78mg/kg,超标率为3.97%。 南方浑浊海水里吊养的牡蛎 我国还从进口的水产品中检测出重金属超标。如:2004年2月初以来,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连续检出9批不合格进口水产品,其中7批水产品中检出汞含量超标,国外水产品也同样存在着重金属超标的问题。从2004年开始,由金枪鱼含汞引发的鱼类安全问题在全球引起广泛关注。此后,日本、欧盟、以色列也相继报告了海鱼汞严重超标的问题和许多食鱼汞中毒的案例。 ( 摘自:《向肉食说NO》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