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诗人梅尧臣(1002-1060年)的《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一诗云:「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被后人看作是宋代已有紫砂壶的史料依据,而且赞同者还为数不少,我虽不通文史,但总有些许怀疑。 宜兴紫砂壶起源何时?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有这样的记载:「创始;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练,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此书将紫砂壶的产生,归为金沙寺僧所创。从侧面我们可得知在金沙寺僧时已有紫砂壶了。也就是说,在明正德年间已有紫砂壶了。该书是目前已知的第一部专写「宜兴紫砂壶」的专着。 清干隆年间吴骞编《阳羡名陶录》、清光绪年间日本人奥玄宝《茗壶图录》、民国二十六年出版的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考》,皆延续了周高起《阳羡茗壶系》的说法。 民国二十三年六月出版的《国学论衡》第三期,刊登了谈溶《壶雅》一文,该文认为「泡茶用壶……宋元已有。」最早提出了阳羡紫砂壶宋元已有,有梅尧臣「紫泥新品泛春华」「雪贮双砂罂」之句为证,文中提到周履道、马孝常《荆南唱合集》中有「阳羡紫砂」的记载1。还提到蔡司沾《霁园丛话》云:「余于白下获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隐』草书五字,知为孙高士遗物。每以泡茶,古雅绝伦2。」孙高士即元朝隐士孙道明。 本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刘汝醴《江苏紫砂工艺的发展》(南京艺术学院印行),认为紫砂创始年代,以诗词所提供线索,可推到北宋,观点与谈溶相同。 1976年,宜兴羊角山紫砂古窑址的发现,并证实了宜兴紫砂宋代已有。《宜兴羊角山古窑址调查演示文稿》所下的结论为:「上限不早于北宋中期,盛于南宋,下限延至明代早期」。并引用北宋梅尧臣《宛陵集》卷十五《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苏东坡「松风竹炉,提壶相呼」。为其依据,从而认为「宜兴紫砂器已获得当时嗜好饮茶风尚文人的称颂」。 1982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陶瓷史》页392「江苏宜兴窑和紫砂器」一节云:「紫砂器」创始于宋代,至明代中期开始盛行。 1989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宜兴紫砂》姚迁等编着,页20,紫砂制器是人们生活中的实用品,又是工艺美术品,但在古代文献中,往往找不到确切的记述。现在能从书本上看到的只是诗文描写︰其一:「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雪贮双砂罂,诗琢无玉瑕」。其二、欧阳修《和梅公仪尝茶》云:「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还有宋人作《满庭芳?试茶词》云:「香生玉尘,雪溅紫瓯圆」。上述诗、词句中所描写的「紫泥」、「砂罂」、「紫瓯」等都指的紫砂茶具,可见紫砂茶具已为饮茶珍品,而得到名人的赞赏了。 1992年,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的《宜兴紫砂珍赏》顾景舟主编,页12,「紫砂陶瓷艺术的创始,根据对一些历史文献的研究和古窑址的发掘,可以追溯到北宋中叶」。 以上《江苏紫砂工艺的发展》,《宜兴紫砂珍赏》等认为宋代已有紫砂茶具,均是延续了谈溶的说法。 上述已成定论的观点,以为宜兴紫砂器(壶)创始于宋代,均是引以梅尧臣的「紫泥新品泛春华」,「雪贮双砂罂」,欧阳修的「喜共紫欧瓯吟且酌」等为其依据,并以羊角山紫砂古窑址出土的紫砂残器来证实。 这里有一点尚需解释,当代有些研究紫砂陶的专家以为,宋代已有紫砂器,因而宋代就有了紫砂壶。这是将紫砂器与紫砂壶相混了。紫砂器应是指用紫砂陶材料做的器皿,称为紫砂器。紫砂器中可以包括紫砂壶,但不可以认为宋代有了紫砂器便就有了紫砂壶。紫砂的壶的出现应与泡茶法的出现与普及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人们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对泡茶方式的适应理解和认识,有了这种生活基础,才逐步产生了紫砂茶具。 前述诸人的观点,是否正确?我们不妨先从宋代的茶书及史料的记载来看当时的饮茶习俗。 宋代饮茶极为普遍,茶已成为人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可谓「不可一日无茶」,北宋王安石《临川集》卷七十议茶法云︰「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 宋、蔡襄《茶录》一书,详细记载了当时茶的品质和烹饮方法。上篇论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熁盏、点茶。下篇论述了烹茶所用的器具。分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 稍晚的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论述了茶的产地、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辨、白茶、罗碾、盏、筅、饼、杓、水、点、味、香、色、藏焙、品名、外焙等。 以上两书,所记载的饮茶方式均为点茶法,这种方法是将碾成粉状的茶末与沸水混和,并用茶筅回环搅拌,调成沫饽丰富的茶汤。时人还比较茶盏内沫饽的多少和持久性,来定断各人的备茶技巧,名曰「斗茶」。 斗茶所使用的茶具为建盏,宋蔡襄《茶录》云:「茶盏,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汤瓶,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或瓷石为之。」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云:「盏,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燠发茶采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宜立而易于取乳,宽则运筅旋彻不碍击拂。然须度茶之多少,用盏之大小,盏高茶少则掩蔽茶色,茶多盏小则受汤不尽。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 「瓶,瓶宜金银,小大之制。……」 宋代斗茶,贵重黑盏。这在宋代诗文里也多有描写。蔡襄《试茶?北苑十咏》:「兔毫紫瓯新,蟹眠青泉煮」。梅尧臣《次韵和》:「兔毛紫盏自相称」。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北苑将期献天子」、「紫玉瓯心雪涛起」。苏东坡《寄水调歌头?咏茶词》:「建溪春色占先魁」、「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苏辙《次韵李公择以惠泉答章子厚新茶二道》:「蟹眠煎成声未老,兔毛倾着色尤宜」。黄庭坚《满庭芳?茶》:「兔毫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杨万里《以六一泉煮双并茶》:「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霜」等。 然而,一般点茶或煎茶则不一定非得使用建盏,也有贵族阶层爱用其它窑口出产的茶具,如苏东坡《试院煎茶》云:「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潞公即指文彦博,煎茶学蜀人,茶具爱用定州花瓷。定窑在北宋时期鼎盛,所产红定和紫定为传世宝物,邵伯温的《闻见录》曾记:「宋仁宗时,王拱辰以『定州红瓷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