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剧,旧称西路花鼓、黄孝花鼓,1926年改用现名,大约于百年前在鄂东流行的哦呵腔基础上融合黄陂、孝感一带的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形成。 1922年,楚剧逐渐接受京、汉剧及文明戏的影响,演员和音乐工作者开始了分工,唱腔上创造了[打腔]和[起腔]等腔调,剧目也开始变单出戏为本戏,并采用一些京剧、汉剧的道具。1927年前后,楚剧整理和创作了《思凡》、《赶斋》、《赖婚》、《汲水》、《董永卖身》、《张朝忠》、《小清官》、《乌金记》等六十多个剧目,《葛麻》是解放后享誉全国的楚剧剧目。近年编演了《虎将军》、《中原突围》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