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二月二和三月三节日期间,方圆几十里的布依人和彝、苗、水、壮各族群众身着盛装聚集在九龙瀑边,多依河畔,对歌跳舞,赛竹筏,热闹非凡。好客的布依人给远方的客人泼水、送红蛋。节日期间, 滇、黔、桂三省区的各族人民,从家中带来花糯米饭和各种美味佳肴,汇集在三江口的大青树下,杀猪宰羊.祭山祭水,祭祀佑人民安康的祖灵和社神,请游客们一起喝酒打牙祭, 共同分享幸福入夜,瀑边树下,竹林深处,篝火旁边,悠悠飘来男女青年寻求爱情的对歌声。大自然的美丽与纯朴的民族风情,是罗平最诱人的地方。云南的布依族主要集中在罗平,别致的民族建筑、独特的民族风情、精美 的民族服饰、刺绣、蜡染。 竹编。丰富多彩的民族工艺品,分布在罗平的翠林秀水间。罗平还有彝族、苗族、回族等少数民族,语言、服饰、歌舞、节日古朴迷人,三月三泼水、二月二对歌、六月二十四火把节。尝新节、采花节、古尔邦节等绚丽多彩;蚂螂舞、把式 舞、狮子舞、跳歹、箩舞、葫芦笙等民族歌舞乐曲;还有粽粑、花饭、酸笋鱼等独特饮食文化,构成罗平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优美图画。 【罗平彝族的婚丧习俗】 罗平县中河乡上沙锅村、上马厂和斗简村一带的彝族,至今仍保留着祖辈遗留下来的婚俗习惯。 姑娘心灵手巧,不用画样就能在麻布上随心所欲地刺绣出多种多样的精美秀丽的花纹图案,或飞鸟走兽,或四季花卉,或生肖属相,造型夸张而简朴。新娘结婚时穿的婚衣是在婚前一个月内有自己和其母亲、姐妹连夜缝制刺绣而成,以表达家人对她的关爱。这套衣服不能借给他人穿,不能变卖,一生当中只在结婚时穿一天便珍藏起来。死后这套婚服便是寿装。新娘戴的姑娘帽也是特制的,帽沿上刺绣的宽飘带解开后直拖齐腿部,结婚的当晚新娘要将帽上的飘带整齐地捆在帽沿上收藏起来,待长辈去世时这顶帽便是孝帽。结婚时,新娘进新郎家的第一件事是把一条麻布裤子随手递给送亲的姑娘。送亲姑娘将裤子放在新郎家门坎上,用手紧紧拉着,新郎请来抢裤子的小伙子立即上前争夺。如果是男方抢得裤子,新郎新娘马上拜堂;如果女方抢得,男方得用烟酒和好话去赎,赎回的这条裤子由新郎绑在腰间才能拜堂。 结婚的当晚和第二天晚上,新娘由送亲的人陪睡,第三天新娘和送亲的人一起回娘家。隔三、五天后新郎选一个日子去接新娘。新娘由新郎接回时,老婆婆要拿一捆麻给新娘背进洞房。新娘成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用这捆麻,纺织漂亮厚实的麻布。 从他们的婚俗中,可以看出他们对亲情、对婚姻的重视,也可以看出他们对劳动的热爱。 在婚姻操办中,罗平县斗简村的彝族有着非常奇特的方式。娶亲嫁女的人家,由主人家自己负责碗筷,操办伙食,而被请的客人,要在家中把饭蒸好,菜做熟,带着甑子、端着菜去做客,到主人家后,把菜倒进事先准备好的盆内,由帮忙的人重新用碗盛好,端上桌面,然后围桌而吃。客人可盛自己带去的饭,也可随便盛别家的,如果是远客,就只带酒肉,不需带饭。 罗平县斗简村的彝族,谁家死了老人,就由村里自发选出三至五人负责操办伙食。被推选出的负责人,要按全村人口集中在死者家吃三顿饭规划出应开支的总数,然后按全村人口逐家分摊钱粮,死者家也不例外。外地亲友的吃住由村里统一安排。伙食除老烧酒放量喝外,茶饭只比平时稍好一点。吃的如果不够,再按人头平均摊了凑来。事后剩余的饭菜和钱粮,又按人口分给各家带回。 【罗平彝族的“送客菜”】 罗平县境内的彝族家风很严,性格直爽,待人礼貌,异常好客。每宰一头猪,自己随便吃上一点就全部腌起来,留着待客。客人来家,吃得一般,客人走时,热情挽留,挽留不住,要做送客菜。送客菜又叫“十样菜”,是腌过的猪心、肝、肚、肠、腰、排骨、里脊肉、脖子肉、肥肉等几样。其中脖子肉切成三角形,同排骨、肥肉一起是送客菜中最多的三样。 客人吃送客菜,要由外吃到里,即先从肥肉、脖子肉吃至肝、心,不能从里吃到外,更不能凭自己的口味“乱吃”,否则会被主人认为是“没有教养”。如果你是不懂规矩的外地客人,主人会在你的面前放上一个小碗,按从外到里的顺序把菜一样样地放在小碗中让你吃。吃过送客菜,饮完主人敬上的一杯浓茶,客人就可以走了。 【布依三月歌如潮】 “三月三” 又叫“地蚕会”,是布依族传统节日,为祭祀地蚕,将炒熟的玉米抛撒在山坡上并唱山歌,以祈求庄稼丰收。现在,“地蚕会”已演变成“三月三”歌节。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布依族群众便云集三江口,或登台亮相放喉赛歌,或步入密林以木叶传情对歌,或男女结伴沿而左水欢歌。唱到情投意合处,互赠信物,双双消失于密林深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