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末,一个晴朗的日子,在德国西威廉敏思特大学传出了一个消息:一篇题为“伪布尔代数及拓朴基础”的博士论文完成了,拓朴空间中“非完整的点”的要领和理论将由此形成。作者胡世华从此名声远扬,而这时他年仅20岁。 独爱数学 胡世华,1921生,浙江湖州(吴兴)人。父亲胡惟德曾任北洋政府驻外国公使、外交总长和代理国务总理。他希望并教育儿子走从政的道路,但胡世华对从政不感兴趣。 1929年,胡世华在天津南开大学读书时,学数学很刻苦。为了锻炼自己的演算能力,他每天晚上睡觉时,就要出一道数学题,第二天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用最快速度把习题演算出来,然后才吃早饭。胡世华说,这一辈子他都是一个虔诚的数学爱好者,数学给了他无限的激情和安慰。1932年转入北京大学,本来想读数学系,但由于父亲不赞成,改入哲学系学习。 然而,他放不下数学,在别人看来是那样枯燥的数字和公式,在胡世华看来,却像是排列在五线谱上的一个个音符,他可以信手在乐器上弹奏出美妙的乐曲。 1936年3月,胡世华与夏好仁女士结婚,他们有两个儿子。 婚后,胡世华偕同夏好仁赴欧洲留学。他的心仍在数学上,先后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德国西威廉敏思特大学以及法国和瑞士学习、研究数理逻辑和数学基础。在西威廉敏思特大学就读期间,他在H.肖尔兹(Scholz)和K.柯特(K??the)两教授指导下,完成博士学位论文“伪布尔代数及拓扑基础”,建立了拓扑空间中“非完整的点”的概念和理论。这可以看作是60年代开始发展的非标准分析的空间(随之必然有关于非标准点的拓扑空间)中“非标准点”的概念和理论的一种雏形。 哲学问题的启发 胡世华是中国数学界最早从事数理逻辑研究并培养数理逻辑专业学生的人,对中国数理逻辑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他于1953年以前在大学任教时,主要从事数理逻辑和数学基础的研究。到中国科学院后,他主要从事数理逻辑、数学基础和计算机科学的研究。 他说,对于多值逻辑的研究,其想法和他在大学期间听金岳霖教授的“哲学问题”课程中讲到哲学可以有不同的系统时所受到的启发有联系。 胡世华读北京大学时很崇拜金岳霖教授。金教授虽是哲学家出身,可对数学却有很深造诣,在金教授的哲学里有数学的光辉。由哲学的启发,胡世华建立了把较少值的具有函数完全性的逻辑嵌入到较多值的逻辑中的系统方法。例如“m+n值命题演算的m值子系统”和“m+n值题演算的有穷值的具有函数完全性的子系统”,都是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其中前一篇论文在A.普赖尔(Prior)的《形式逻辑(Formallogic)中得到征引。 “哲学问题”的启发,培养了胡世华的思维能力。在递归函数、递归算法论方面,胡世华有一系列的创新论著。在50年代末,由于计算机的发展,他考虑将自然数的可计算函数移植于公式(即字),从而建立了公式(即字)上递归函数的概念和理论。这方面的代表作有“递归算法——递归算法论Ⅰ”“核函数——递归算法论Ⅱ”(与陆钟万合著)、“递归函数的范式——递归算法论Ⅲ”和“多种类递归算法——递归算法论Ⅳ”。在国外的文献评论中,胡世华被认为是这方面工作的最早开创者,其中核函数概念的构思是巧妙的,外国学者说它是“优美的”(elegant)。 在计算机科学的研究中,胡世华提出了一种描述程序语言(算法语言)的方法,建立了“原形文法”的概念和理论。“算法语言的描述问题”和“如何描述程序语言”是这方面的代表性论文。 爱祖国 爱党 爱数学 1941年,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胡世华回到祖国。一位在国外生活36年的中国学生、一个名牌学校的尖子,品学兼优并展现出领袖才华,面对国外优裕的生活条件却放弃了。他独爱数学,而爱数学与爱祖国、爱党是统一的,他要倾自己所学报效祖国。他先后任广东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副教授,重庆中央大学哲学系数理逻辑、数学基础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数理逻辑、数学基础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数理逻辑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第九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