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茶文化 > 茶艺 >

习茶技艺-择水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博茶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茶叶必须通过开水冲泡才能为人们所享用,水质直接影响茶汤的质量,所以中国人历来非常讲究泡茶用水。自古茶人就强调:“水为茶之母”,因为水中不仅溶解了茶的芳香甘醇,而且溶解了茶道的精神内涵、文化底蕴和审美理念。烹茶鉴水,也就成为是中国茶道的一大特色。在选水时以清澈甘冽的泉水为佳,在生活中可选用矿泉水和纯净水来泡茶。
    (一) 古代对水的认识
    周秦时的哲学家们说:“天一生水”,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它变化而生成的,把水看作是万物之母。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成为哲人理想人格的化生。孔子说水具有德、义、道、勇、法、正、察、善、志九种美好的品行。据《荀子》记载,一次,“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他说:“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回答说:“水,滋润万物而不向万物索取什么,这是‘德’;虽然也有高下曲折的时候,但总是循着一定的河道流淌,这是‘义’;浩浩荡荡,不舍昼夜,好象有所追求,这是‘道’;高谷深峡,奔腾而下,无所畏惧,这是‘勇’;可以作为衡量事物持平与否的标准,这是‘法’;持器物取水,器盈须止,否则自溢,不可多得,这是‘正’;润物无声,精妙细微,无所不至,这是‘察’;能够选择洁净的源泉和注入处,这是‘善’;自源头流出而百折不回,这是‘志’”。孔子把人类的各种美德赋之于水。
    唐代以前,人们对水的认识,大多是在对仙人生活描写中得以体现。屈原的《离骚》中认为仙人是: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汉代,人们认为海上有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壶。在这三座山上,“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甘泉饥食枣”。从中说明,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水质有甘苦、清浊、高低之分。
    唐代开始,随着茶品的增多,人们对茶的色、香、味要求的不断提高,对水品有了较高的要求。据唐代张又新《煎茶水记》记载,唐代的刘伯刍,提出宜茶水品七等, 扬子江南零水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水第二;苏州虎丘寺石水第三;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四;扬州大明寺水第五;吴松江水第六;淮水最下,第七。又传说陆羽分天下之水为二十等,以庐山康王谷帘水为第一。
    唐代以后,人们关于水质高低鉴别有许多记载。宋徽宗《大观茶论》中写到“古人品水,虽曰中零、惠山为上,然人相去远近,似不易得。但当取山泉之清洁者,其次井水之常汲者为可用”。并且认为“水以清、轻、甘、洁为美 。”明代田艺衡的《煮茶小品》分十部分,即:源泉、石流、清寒、甘香、宜茶、灵水、异泉、江水、井水、绪谈。对饮茶用水进行系统论述。 清代,根据陆以湉《冷庐杂识》记载,乾隆皇帝每次出行,都带一个特制的银质小方斗,精量各地泉水,品出各地泉水的质量高低,结果认为北京颐和园西山玉泉山水最轻,定为“天下第一泉”。
    (二) 水的品质要求
    明人许次纾在《茶疏》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古人认为茶的特性——色、香、味必须依靠好水才能显现。水的品质对茶汤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明代人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记》中指出:“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八分之水,试茶十分,茶只八分耳”确是的经验之谈。俗称“龙井茶,虎跑水”、“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皆是古人为之追求的茶与水的最佳组合。
    最早论及茶与水质关系的是茶圣陆羽,在其《茶经?五之煮》中谈到烹茶的水质:“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认为山水(即山泉)最佳,因山间的溪泉含有丰富的有益于人体的矿物质,为水中上品。茶有淡而悠远的清香,泉有缓而汩汩的清流,两者都远离尘嚣而孕育于青山秀谷,亲融于大自然的怀抱中。茶性洁,泉性则纯,这都是历代文人雅士们孜孜以求的品性。而生于山野风谷之间的茶用流自深壑岩罅之中的泉水冲泡,自当珠联璧合、锦上添花。陆羽又进一步指出,以在石上缓流的泉水为佳。那湍急奔腾的泉水,溶矿物质过多,对人体反而有害。如在茶汤中含铁质等重金属过多,则将产生沉淀作用,使茶汤色泽暗浊。如含石灰或其它金属过多,虽不会产生沉淀,却易使茶变味。但完全不流动的“潭水”也不可煮茶,因其可能有“潜龙蓄毒”污染过而有碍人体健康。而那山谷中的陈水,多枯枝败叶,也易郁积毒素。故陆羽要求煮茶用水要“鲜活”(即“缓缓流动之山泉”)。如要用江水,则要到远离人居住的地方去取,以免人为污染;如不得已用井水,则要到经常有人汲水的井中去提取,以保持水的洁净。陆羽“五之煮”的论述可谓是我国最早关于饮水卫生的专论,即使用现代科学来验证,也是颇符合科学道理的。
    现代科学认为:泉水涌出地面前为地下水,经地层反复过滤涌出地面时,其水质清澈透明,沿溪间流淌时又吸收了空气,增加了溶氧量,并在二氧化碳的作用下,溶解岩石和土壤中的钠、钙、钾、镁等矿物元素,而具有矿泉水的营养成分。
    古人还认为,除山水、江水、井水外,天然的雨雪水也可用来煮茶。雨水历来被美称为“天泉”。所谓阴阳之和、天地之施,水从云下,辅时生养者也。饮雨水应取和风顺雨、明云甘雨。古人认为四季之中秋水为上,梅雨次之。秋水白而洌,梅水白而甘。甘则茶味稍受影响,洌则茶味得以保全,故秋水为最佳。用现代科学观点分析,秋季天高气爽,空气中的微生物和灰尘少,水因而洁净。另外,春冬之水也可饮,但以春雨较好,而夏季时的暴雨不宜饮用。
    唐、宋以来,古人对烹茶用水非但十分讲究,而且还总结出两条标准:水质和水味,包括“清、活、轻、甘、洌”五个方面。水质要求“清、活、轻”。“清”对浊而言,要求水“澄之无垢、挠之不浊”;“活”是对死而言,要求水“有源有流”,不是静止水;“轻”对重而言,好水“质地轻,浮于上”,劣水“质地重,沉于下”。水味要求“甘、洌(清冷)”。“甘”是指水含口中有甜美感,无咸苦感。“洌”则是指水含口中有清凉感。
    1、水质的清、活、轻
    田艺衡说水之清,是“朗也,静也,澄水貌。”他把“清明不淆”的水称为“灵水”。饮用水应当质地洁净,这是一般常识,烹茶用水尤应洁净。明代熊明遇《罗岕茶记》中说“烹茶,水之功居大。”水不洁净则茶汤混浊,难以入人眼。水质清洁而无杂质的透明无色,才能显出茶色。陆羽《茶经》中所列的茶具有漉水囊,是饮茶煎水前用来过滤水中杂质的。宋代斗茶的茶汤以白而捎带青色为好,就是以水的清洁作为斗茶用水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