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里,专家们的耐心和真诚感染着鼓手们,鼓手们的顽强与执着也打动着专家们。绛州鼓乐玩得是童子功,而艺术团的队员们最小的也有25岁,最大的已经45岁。数九寒天里,站在舞台上的队员们身着单衣,汗流满面,直挺挺站着敲一个半小时。45岁的文化馆副馆长刘艳明的手背被鼓槌敲得乌青,虎口都被震得开裂。尽管这样,没有一位队员临阵脱逃。 后台,被敲坏的鼓槌装了一麻袋,足有170多副,见证了鼓手们的艰辛付出。 “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培养骨干,注入新鲜血液,冲刺全国第十七届‘群星奖’!”李月丽笑言。 ○非遗小档案 武迓鼓是流传于我省的汉族民俗舞蹈,由多人演奏成套锣鼓乐曲、进行舞蹈和摆阵表演,并表现剧目故事的民间表演形式,因其表演起来具有民间武社火风格,故名“武迓鼓”。 据史料记载,武迓鼓最早“诞生”于北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传说,当年宋军与西夏作战屡战屡败。宋朝将军王子醇统领大军对阵西夏时却连克六州,史称“熙州之役”。宋军休息时,王子醇带领几个能歌善舞的将士编排了一种舞蹈,作为军旅生活的娱乐方式,并称其为迓鼓。后来王子醇又把这种舞蹈变成了战场上的阵势,由此大破西夏军。 之后,武迓鼓逐渐被引入民间,成为平定县乡民古代祈雨和庙会等活动中不可替代的迎接神驾的仪仗乐舞,也是庙会、闹元宵活动中的重要娱乐形式。其表演包括“耍回”和“走阵”两部分,用象征手法表现行军破阵的场面。演员身着古代武社火服饰,背插单靠旗,胸挽八宝绳花,女角正额及两颊各画一朵梅花图案,头饰及脸谱与戏曲略同。 以走阵为主的武迓鼓由21人表演,是运用象征的手法来表现战争生活的舞蹈,21名演员每人操一件打击乐器(扁鼓、音锣、小镲、铙、云锣等6种共21件)表演行军破阵的场面。传统节目主要有《赵匡胤下河东》《朱仝上梁山》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