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世界潮流是经济方面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方面的求同,因此也引发了某种文化危机,于是有的国家便提出了“经济全球化,文化要除外”的口号。 香蕉和鸡蛋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地球已经变得越来越小,外国人来到中国,中国人走出国门,人与人、国和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加深,传统的民族地域界线已被打破了。 在美国我所居住的村子里,有来自45个国家的、不同民族的人。随着传统的民族地域被打破,有不少人便丢失了本民族的母语。上世纪80年代,我去美国讲课,看到一个女学生长得像中国人,就跟她说中国话,结果她用英语跟我说:“Don’tspeakChinesewithme,Iam‘banana’。”(不要跟我说中国话,我是一个“香蕉”。)我心想这么漂亮的一个小姑娘,怎么会说自己是“香蕉”呢?她解释说:“我是一个ABC(即美国出生的中国孩子),在ABC中有不少‘香蕉’,皮是黄的,剥开之后,里面是白的,我看起来像中国人,但是我不会说中国话啊。”她还告诉我加拿大还有一本杂志的名字就是《BANANA》,里面的文章大都写那些在美国出生的中国孩子的事情。我还学了一个单词“EGG”,它本来的意思是“鸡蛋”,和“BANANA”正好相反,鸡蛋剥壳后,外面是白的,里面是黄的,大家熟悉的加拿大人大山,中文说得特别溜,比许多土生土长的中国人都说得好,在北美就会被称为“EGG”。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间的交流,也就产生了更多的“BANANA”和“EGG”。民族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可能会消失,而传统的共同经济生活将来恐怕也会消失,现在中国人穿衣打扮和国外没有大的区别,外国人吃麦当劳、肯德基,我们也吃。欧洲人、美国人吃匹萨,杭州的匹萨店前也排起了长队。那么,共同文化便成了维系一个民族的心灵纽带,如果最后连共同的文化这个心灵纽带没有了,共同的心理素质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一个民族还能不能存在下去,便是问题了。 所以许多有识之士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提出了“文化多元化”的口号,指出经济可以全球化,但是文化不能变成一体化,如果全世界都成为一种文化,穿一样的衣服,听同一种音乐,这将是人类的不幸。 世界音乐学界的新观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高科技的兴起,信息技术的革命,资本的跨国、跨地区联合以及世界上原来各种处于政治边缘的群体的兴起,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这一时期在文化方面的特点是:消解中心,复苏边缘,反对同一,追求多元,不屈从权威,不满足现状,创造新模式,冲破旧框框。反映在音乐学的发展趋势方面,出现了一个批判、一个树立、一个否定、一个肯定和7个讨论热点。即批判了音乐文化进化论,树立了音乐文化相对论的价值观,否定了音乐是全人类共同语言的观点,肯定了各民族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有不同的音乐价值观,也有不同的音乐审美观。讨论的热点是:音乐文化的认同作用、他者的音乐文化、音乐传统的变化、音乐工业和大众传媒、城市民族音乐学、流行音乐、多元化音乐教育。 中国音乐与西方比较 1860年~1880年期间,以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为标志,进化论成为一种时代思潮。西方的音乐学家们受到生物进化论的启迪,提出了音乐文化进化论,认为人类的音乐文化也是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 根据“由简到繁”的原则,他们试图从共时存在的人类文化中抽理出音乐文化变迁的年代学顺序。如他们认为五声音阶比七声音阶“简单”,从而断定“五声音阶体系是一切民歌中一种原始的特性,代表原始人民中歌曲的原始时期”。根据他们的观点,单音风格比复音风格落后;单乐段比复乐段落后,构造简单的乐器比构造复杂的乐器落后,因此产生的年代也更为古老,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按照他们的观点,两根弦的二胡比不过四弦的小提琴,中国的单声部民歌不如欧洲的多声部合唱,西洋的乐队也较中国的乐队进步。 19世纪和20世纪前80年,音乐文化进化论对中国影响很大,如果结合中国音乐史,认真地想一想,音乐文化进化论能站住脚吗? 早在2400年前的春秋晚期,我们的祖先就制造出由64个钟组成的编钟,音域有5个八度之宽,它的构造比在宋代才引进的二胡“复杂”多了,我们怎么能说复杂的就是现代的,简单的就是原始的呢? 音乐作为一种文化,不能用简单和复杂来衡量其价值的高低,一首结构简单的歌曲并不一定比一首结构复杂的交响乐价值低。作曲家采用了复杂技术,不一定能写出好的音乐。批判了音乐文化进化论很重要,因为以前一直宣传这种错误理论,使得不少国人产生了自卑心理,觉得中国的音乐就是不如外国的,这种自卑感的形成,对于发展中国音乐来说极为不利。 《流水》代表人类水平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其实不具有可比性。是《二泉印月》好听还是贝多芬的交响乐好听?没有可比性。并不是外国音乐就是高雅的、了不起的,而中国音乐就是落后的、原始的。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人要把“旅行者号”飞船送到外太空去,需要选出能代表地球上人类最高水平的音乐录一张60分钟的黄金唱片。当时报了德国的巴赫、贝多芬,俄国的柴可夫斯基等西方古典音乐家写的作品。一位美籍华人推荐了中国的古琴曲《流水》。参加评选的专家们一首首地听,在27首选出来的乐曲中,最先确定入选的是《流水》。专家们一致认为《流水》可以代表全人类最高水平,因为它表现的是人和自然、宇宙交融的思想,而不是征服世界、驾驭宇宙。这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体现。 能最先确定《流水》入选,中国人值得引以为荣,也说明在20世纪70年代末,音乐界已经肯定了不同音乐具有不同价值的观点。 父亲耳中的《命运》 过去音乐学界一直流行一种理论,说“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其实音乐语言也有民族性的,而不是共通的。一个音乐家到了语言不通的外国,不可能通过音乐来问路。 各民族音乐有不同的特点,各民族也有不同的音乐审美观。我父亲喜欢京剧,时常听京剧唱片,我小时候学西方音乐,也给他在唱机上放过贝多芬的第五交响乐,他说不好听,因为其中的音是“直”的,没有京剧唱腔的韵味。西方古典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