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琴棋书画 > 其它 >

关于粤乐兴衰问题的探讨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拙风文化网 佚名 参加讨论

    1994年是粤乐(今本地也多随外省人称“广东音乐”)史上令粤乐界人士颇为振奋的一年。当年,广州市政府拨专款支持举办了有来自世界各地粤乐社团参加的规模盛大的羊城国际广东音乐节,同时还举行了有近百位海内外专家学者出席的粤乐学术研讨会。以这次重大活动为契机,又接连有多项旨在振兴粤乐的事件和措施出台。这主要是:《羊城晚报》两位资深记者为营造弘扬粤乐的社会舆论,通过深入调查和采访,在该报头版头条发表文章,指出粤乐已衰落至“气若游丝、亟待抢救”;广州市文化局决定第四次上马组建粤乐专业乐团,并报市政府获准在广东音乐曲艺团属下挂牌成立广东音乐团;全国政协叶选平副主席以及由他领导的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采取两大措施扶持粤乐,其一是出资连续举办了三届粤乐创作评奖,重奖获奖作品,举办了一次“私伙局”(民间乐社)演奏比赛,其二是倡议建立了广东音乐基金,并带头注入一笔相当数目的资金……以上措施令人们深受鼓舞,满怀信心以为粤乐可以从此振兴,假以时日,粤乐当能重创辉煌。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1994年振兴粤乐开了个好头,可惜后劲不继。1994年至今已有8年了,由于粤乐事业经费远不足实际的最低需求,故粤乐不可能取得重大突破和较明显的进展。广东音乐团名义上第四次挂牌重建,也很努力培养人才,但成长起来的新生力量,数量和质量都未足以弥补已去世和已退休的粤乐家人数。该团至今仍没有专职指挥,没有专职创作员,也没有专职艺术科研人员,乐队是全团乐师的大凑合,没能建起一支专业粤乐乐队。省歌舞剧院下属的民族乐团,一直有两个热心弘扬粤乐并作出成绩的小组,近年情况也产生变化。以喉管演奏家陈添寿为首的小组,自陈添寿不幸突然去世,该组活动就大受影响,该组另两名主要成员,已退休或即将退休,陷入后继乏人的处境。另一个以高胡演奏家余其伟为首的小组,因业务发展遭到种种困难,令余其伟及他的几位最佳拍档决心离开民族乐团,把研究和弘扬粤乐的初衷随工作岗位的变动一起带进星海音乐学院。
    粤乐从1960年开始逐步走向衰落,现已达到为《羊城晚报》记者所说的“气若游丝”的境地。粤乐为什么会衰落,原因何在?粤乐的前景如何,能否振兴?这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本文仅就有关粤乐兴衰的若干问题一抒己见。
    是否把粤乐视作岭南艺术瑰宝
    粤剧、粤乐、岭南画派被称为岭南三大艺术瑰宝,这早已为岭南人士达成的共识,从没见有人对此有过质疑和否定。1953年,广州市文化局成立,孟波、丁波两位局长对弘扬地方优秀民族文化的指导思想是十分明确的。在叶剑英、朱光等首长的支持下,为弘扬岭南画派而建立了广州美术馆,为弘扬粤剧而建立了广州粤剧工作团,为弘扬粤乐而建立了广东音乐研究组。此后,这三大岭南艺术瑰宝的命运和际遇就有很大差别,岭南画派境况最佳,粤剧的际论,总的来说也是好的,粤乐的命运却很是坎坷。
    粤乐在1953年至1959年的时间里,曾创下了历史上新的辉煌,只是在1960年以后才逐渐走向衰落。新中国建立初年,从中共华南分局到省、市的首长,不管其本人是否粤籍和是否钟爱粤乐,如叶剑英、陶铸、朱光、林西、孙乐宜等,都对粤乐给予关怀和扶持。叶剑英喜爱粤乐,会演奏扬琴和口琴,也能背得出好些粤乐曲子。抗日战争在延安时期,叶剑英任我军参谋长,只要有点闲暇时间,他喜欢邀约梁寒光、朱荣晖、李凌、周国瑾、李鹰航等粤籍音乐家到他的办公处或驻地演奏粤乐,他身边还有一个声音清脆悦耳的小铜钟,每当演奏《饿马摇铃》一曲,他就敲击这个小铜钟参加合奏。陶铸很关注粤乐事业,一次到外省公干,携回一对用漂亮盒子装着的工艺精美的高级演奏竹笛(广东称箫),并派秘书把竹笛送给粤乐团。林西、孙乐宜两位首长不是广东人,也不是分管文化方面,但他们却喜欢听粤乐演奏,并对粤乐事业给予关注和支持。1953年成立广东音乐研究组,正因为得到领导重视,各有关部门大开绿灯,故不仅能把散处于省、市不论国营或民营的各个艺术单位中的粤乐优秀人才顺利地调集一起,还能从香港引进易剑泉、刘天一、崔凌霄,从澳门引进莫启通,从上海调来陈德钜。集中了粤乐精英的广东音乐研究组(1956年挂牌成立广东民间音乐团),当年处于全国民乐的领先水平,全国有不少音乐院校及民乐团体,均曾派人前来取经学习。粤乐更曾被国家委派参加了一系列重大外事演出活动。1954年,中央组建中国艺术团出国访问演出,就抽调黄锦培、方汉、朱海、梁秋四位粤乐家参加,其足迹踏遍当时所有社会主义国家。该四位粤乐家还被指派到罗马尼亚参加第四届世界青年和平联欢节的民乐比赛获四等奖,奖项虽不高,但这是广东省在新中国建立后获得的首个国际艺术奖项。1959年,广东民间音乐团是首个以整团建制被国家派出国,到苏联、匈牙利两国访问演出。该团也是首个进入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厅演奏的中国音乐团体。中国驻苏使馆也曾为该团举行专场音乐会,招待世界各国驻苏使领馆的官员。1960年和1963年,随同周恩来总理先后出访缅甸、日本的中国艺术团也抽调了粤胡(今也多称高胡)演奏家刘天一、粤曲唱家何紫霜参加。20世纪50年代,省、市接待元首级外宾的宴会,也多有安排粤乐作席间助兴演奏。从广东音乐研究组到广东民间音乐团,粤乐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即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主要有:整理记录了大批粤乐曲子,出版了两册《广东音乐》曲集;完成了具有艺术价值的传统名曲《八大曲本》的整理、研究和记谱工作;选择一批经过加工提高的曲子灌制唱片,畅销海内外,这批曲子至今仍是优秀保留曲目……
    音乐界人士怎么也想不到,正当粤乐处于黄金鼎盛时期,却被一位对粤乐存有很深偏见的主管领导撤销广东民间音乐团建制,使粤乐从1960年以后一直走下坡路。此后,虽在音乐界人士的强烈呼吁中,曾两度重建乐团,但不久又都被撤销建制。1994年后,虽云第四度已上马建立广东音乐团,尽管团的干部和乐师很努力,却因长期资金不足,真的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业务难有突破性进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地方财力的增加,政府支持文化事业的力度加大,建设一项艺术事业可以投入过千万甚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