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电子音乐中心的创始人之一。这些经选择的声音,与计算机所提供的音响一道开始形成了音乐中的一次革命。的确,60年代存在着这么多的可能性,使得一部巴伯风格的传统的管弦乐(即使是建立于序列技巧之上)和钢琴协奏曲在器乐谱曲和设计上,都显得十分陈旧过时了。 凯奇和巴比特的影响意义深远,许多作曲家接受了凯奇的观点。比如波兰作曲家维托德·鲁托斯拉夫斯基于1960年在收音机中听到了凯奇钢琴协奏曲的片断,“这几分钟决定性地改变了我的生活……在我倾听时,我突然意识到我可以与过去截然不同地谱写音乐。我可以从混乱出发,在其中逐渐创立秩序。”鲁托斯拉夫斯基的《威尼斯竞技会》中,包含着偶然音乐的成分,就是可以发现凯奇影响的一个例证。美国作曲家埃尔·布朗1962年为坦格坞节写了《诺瓦拉》,作品中包括二十个谱写好的“音响成分”,指明了这部作品本身的特点,可以由指挥自由地决定顺序、并列和组合。当指挥以可变动的方式选出它们时,每个演奏者演奏一个确定的“音响成分”。布朗注意到了行动派绘画的技巧,这是杰克逊·波洛克于40年代从“一个作品是在进行处理时形成的”这一想法中得到的概念。曾迷住并影响了布朗的亚历山大·卡德的“活动成分”,也是创作《诺瓦拉》的一个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布朗和卡德的作品都有确定的内容,但在聆听和评论它们时,因为这些成分在运动,因而是以不同的方式被接受的。事实上,结构的不确定性,对五六十年代的许多作品说来,是个普遍的特点。 巴比特的影响还可以从他学生们的身上看到,他们学习和教授综合性艺术和序列音乐。但因为他们大多数人不具备他们老师的能力,结果往往是收效甚微。其中少数人拥有自己的创造能力,彼德·威斯特加德以自己的方式使用序列程序,在创作中获得了颇为引人注目的效果。 显然,凯奇和巴比特的工作仅体现了美国音乐创作的部分观点。巴比特的老师罗格·塞森斯生于1896年,是位写作困难、复杂序列作品的高大而不妥协的人物。他继续创作着诸如《清唱剧》、《前庭盛开的丁香》(1971年首演)、和1981年首演于波士顿,获普利策奖的管弦乐协奏曲之类作品。埃里奥特·卡特的作品稳固地植根于欧洲传统的艺术音乐中,但却展示出稳定而鲜明的个人风格;对于构成他作品的诸种因素,他保持着全面而细致的控制。他青年时代的新古典主义特点(他生于1908年)并未失去,但他在音乐中不断发展的一个特点,正使诸如钢琴协奏曲、三个管弦乐队的交响曲之类作品达到巨大而复杂的境地。卡特根据伊丽莎白·比肖普的六首诗谱写的作品(一面说来话长的镜子), (责任编辑:admin) |